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传承北京人艺精神
2018-02-06 01:45:1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作为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已经在风雨中走过了60多个年头,贡献了《茶馆》《骆驼祥子》《雷雨》《日出》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代代艺术家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故事数不尽、说不完,在北京人艺度过了自己的青年、中年、老年,见证了剧院荣耀和坎坷的国家一级编剧梁秉堃无疑是讲故事的不二人选,《故事中的北京人艺》(人民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也就应运而生。

书中讲述了20多位北京人艺重量级老艺术家的传奇人生,其德艺双馨之形象跃然纸上,赫然矗立,令人久久萦怀。他们是人艺之魂,是人艺的精神所在;他们的故事既温润心灵,又启迪心智。

北京人艺群星灿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家们的勤奋学习,得益于他们对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和专业素养的重视。院长曹禺曾明确说过,北京人艺作为一个剧院,首先应当是一个“文学院”,为此,他告诫青年演员郑天玮,“能读书,写文章,这就好,你一定要坚持,坚持。”他还一再要求演员“要博览群书”,“读剧本一定要读透,读出窍来”。

“好演员没有不读书的。”这是演员于是之赞扬他的同事童超时说的话,也一语道破了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自身学养,“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无疑做到了。

60多年砥砺前行,北京人艺不断发展壮大,既演出了一大批经得起历史和观众考验的优秀剧目,造就了众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还磨砺出了以民族化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北京人艺演剧风格”。这中间,人艺人有过彷徨,有过迷茫,甚至走过弯路,但他们从不放弃,终于共同成就了中国戏剧灿烂的艺术星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长期担任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的焦菊隐。

读焦菊隐的故事,令人扼腕长叹。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历经磨难,身心饱受摧残仍矢志不渝,抱病也要将做导演的心得体会“比较系统地整理出来交给后人”。可惜,病魔很快夺去了他69岁的生命,他生前拟就的《论民族化》和《论推陈出新》两篇论文提纲终成绝响,没来得及展开论述,但其蕴含的艺术创新的思想光芒,足以照亮北京人艺不断前行的探索之路。

感人至深的,还有老艺术家们的奉献精神。书中开篇写老院长曹禺,“曹老以自身风范告诉我们,于清寒和寂寞中奉献自己,是每一个真正从艺者或曰真正艺者必备的品格。北京人艺的几代艺术家这样地躬亲了,因而才有剧院的繁荣。”

从北京人艺艺术家们的精彩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望尽天涯路”的追求,也看到了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之清冷和“独上高楼”之寂寞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为艺术献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于具体的实践行动中,既是身入,更是心入、情入。他们对事业的痴情与追求,对精益求精的“拼命”坚持,可谓艺术界的标杆与典范。

“奇葩郁满园,世人皆称誉。”《故事中的北京人艺》含珠蕴玉,远非以上片断感想所能包含。中国话剧已过百年,为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北京人艺之故事、之传统、之精神,应被更多的人知晓,且从中得到熏陶、得到激励,汲取奋然前行的力量。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