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读懂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7-03-08 09:11:1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人类的瑰宝。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综合国力中的竞争力凸显。突出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不仅仅是一种继承,更是要求所出版图书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期成为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将现代性融入到传统的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运动发展的与时俱进,并非故步自封。因此,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图书,正是通过一种“动静”集合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中华文明大视野》以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序,借用“全景扫描”“焦点透视”“多维切换”“画外音”等电视语言谋篇布局,上自远古传说,下至五四运动;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语言、艺术、历史、考古、地理、科技、民俗、中外文化交流等诸方面。与之类似的还有“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系列丛书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文化的重建》《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其中,“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丛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古典文学、传统艺术、史学等内容,勾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则是读者们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到了古代世界的方方面面,而在内心深处或可自然产生一种如钱穆先生所说“温情与敬意”。

我们从这种动态的文化发展中勾勒出适用于当今社会的文化实质,而透出一种辩证思维。楼宇烈教授曾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及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授课,中华书局根据这一主题,整理、选编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该书责任编辑焦雅君看来,传统文化富有哲思的启发性成为了最吸引她的地方:“楼先生以深厚的学养传授‘为人之道、为学之方’,60余年传统文化研究沉淀出巨大正向力量。”

这种哲思带有一种辩证性,比如楼宇烈就在书中表示:“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不要总是以简单的、绝对的好与不好、先进或是落后来判断。不同的文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区域的产物。文化的区域性是很强的。不同的区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需要互相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只有多元,才能够推动文化之间的互动,彼此取长补短。同时,文化也需要变化,需要一种内部的认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吸收,都要保持它自己的主体,否则就会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

古为今用更为重要

今天我们读传统文化图书就是想从中汲取智慧力量,来指导今天的生活与学习,因此古为今用尤为重要。焦雅君认为,澄清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解尤为重要:“比如楼宇烈先生敏锐地发现,百余年来,很多人对传统文化存在诸多误读。”楼宇烈断言:“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我们不要以为科技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如果能坚持人文文化,并用人文文化来弥补科技文化的不足、缺失,这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我们不能放弃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这一根本特征。”

她觉得楼宇烈融汇古今中外,精研儒释道精华,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给予了富有创建性和启发性的智慧解读,还原了传统文化的本怀:“楼先生颠覆了某些错误观念存在的根基。他以自己独特的观点,给后学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徐海认为,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刚需:“人们对客观全面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有了发自内心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系统而权威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图书,便有了刚需。而‘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正是满足这种刚需的产品。”

当然,这种核心作品也要富有内涵。“孙机先生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从历史中醒来》等,告诉读者的是有深度的知识,而非肤浅的价值判断。当读者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后,自然就会思考,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会产生合理的、深度的认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策划编辑刘乐园补充道。

在解读孟子时,王蒙先生说过一段话,在一个新媒体、多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应该养护自己的头脑心灵,注重自己的精神追求,发展自己的思维与感受想象的精神能力,而不能满足于感官的趣味与满足,而这些孟子早就说过了。在碎片化阅读剥夺人们很大一部分时间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孟子这样注重心智需求、精神需求的传统文化力量。这也是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原因之一吧。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