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要闻》正文
中国印刷教育 纵深合作 培养复合型人才
2018-09-20 00:25:35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中国印刷教育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在京召

“智能制造能否推行,关键在于人才”“印刷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既懂智能制造又懂印刷工艺与设备的创新型人才”……9月9日,作为2018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重要活动之一,在由中国印刷高等教育联盟主办、北京印刷学院承办的中国印刷教育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上,围绕智能制造态势、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实践,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为观众奉上了一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想激荡。

从与会嘉宾的发言中,记者既感受到印刷教育工作者们在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推进新发展的拳拳之心和职责使命,更是探寻到了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印刷教育改革的创新成果与路径。

来自行业科研院校、设备制造商、印刷企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就产教融合进行深入对话。

成果:19到100 印刷教育成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印刷教育从基础较弱、移植模仿、艰难学步,逐步发展到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实力雄厚,为我国印刷业技术进步、体制创新、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切实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在论坛的致辞中一语道出了印刷教育工作的显著成果。

一直以来,印刷领域各院校都以国家印刷产业政策为指导,以服务行业创新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印刷人才的培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高锦宏认为,长期以来,印刷领域各高校深入探索高校服务社会新模式,努力拓展校企校际合作新空间,搭建政、产、学、研、用新平台,切实提升了印刷行业的绿色发展、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跨界融合水平,推动了印刷行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我国印刷教育已健全了由技能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学位教育的全面系统教学体系。”北京印刷学院校长罗学科介绍说,目前,印刷教育院校已经从1980年的19所拓展到100多所,其中20余所大学设立印刷工程类本科专业,60多所大学开设包装工程类本科专业,数十所院校开设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的专科及高职专业。

事实上,印刷教育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编撰等方面均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据罗学科介绍,各高校一方面依托专业教育委员会的指导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根据办学条件与优势形成专业特点。比如北京印刷学院就以出版印刷、包装印刷、印刷材料为优势,武汉大学以数字图像处理为专长,上海理工大学则在数字印刷方面取得不小突破。

挑战:适应需求 深入探索新模式

成果之上,挑战倍加。当下印刷教育仍存在着社会偏见、行业挤压、人才流失、亟待升级等普泛性问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分析说,从整个大环境看,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高技能人才和领军人才紧缺,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以及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等。

细分到印刷领域,这些挑战依旧凸显。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广学介绍说,目前印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有待完善、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之间尚存在较大距离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副教授李治江同样论述了印刷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尤其提到了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一形势。

这些挑战究竟如何应对?其实一些院校已经施展所长。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立足专业、依托行业、创产融合,全面推进出版印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该校校长陈斌介绍说,上海版专紧抓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契机,打好了创产融合的发展基础,其承担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项目——数字出版技术创新产业中心建设,建立国家新闻出版署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营口路校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个不同功能区域相互支撑,目前已形成“环版专”文化创意产业带,进而构建了完备的产业生态。

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则是凝练学科方向、修订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在新工科建设之下积极寻求突破。李治江介绍,印刷与包装系一方面厘清学科定位,突出特色;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平台建设,形成专业特色强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积极推进高校合作、产学研合作。

方向:纵深合作 培养复合型人才

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这在印刷领域各高校中已开展多年。如今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往纵深方向拓展,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上海版专的诸多实践均朝着这个目标“使劲”,除了紧抓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契机,打好创产融合发展基础外,其还搭建了“横向”创新创业工作平台,实现资源共用、人才共育,以及构建出版印刷行业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和跨界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为创新创业拓宽思路。

陈斌说,在“政、产、学、研、用”的体系中,从政府层面来讲,上海版专是充分利用国家新闻出版署、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以及杨浦区的政策扶持,以学科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从学校角度来说,是依托优势专业,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出版传媒研究院等学校资源提供智力支撑;从企业方面讲,是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相关企业、孵化科技转化企业,最终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定位。

“灵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软硬件资源,促进教学紧跟市场动向,走在科技前沿。”罗学科认为,院校要积极开放办学,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我们亟须培养全媒体环境下的复合型人才,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

如华南理工大学与多家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之实习基地协议,确保课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落实。正如陈广学所提到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真枪实战”的项目与场所,有助于解决教育改革中缺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问题,以及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等。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