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刷论坛》正文
时代在变,报纸编辑责任担当不变
2017-10-27 08:11:1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报纸编辑的责任并不会因为媒体融合而有所减弱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报纸的编辑是否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编辑能力的强弱,编辑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文化产品特别是报社出版物质量的高低优劣。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家报社编辑的水平决定了一张报纸的水平。”在9月12日中国编辑学会报纸编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司长蒋革的发言指出报纸编辑在当下仍起到“定乾坤”的作用。

参加此次会议的140多位与会者也表示,时代虽然发生改变,但是报纸编辑作为媒体行业重要从业者的责任与担当不能变。同时,作为重要把关人的报纸编辑也不能因时代变化而被忽视、被替代。

重视报纸编辑软实力

内容的同质化,可读性差,文字差错严重,标题党泛滥,新闻反转多次找不到事实真相等等,这些无疑是传媒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的表达方式可以变,但我们的价值观不能变。”蒋革对目前传统媒体中出现的种种质量问题非常忧心。

蒋革认为,“编辑如果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和政策,就容易出现导向问题;编辑策划能力弱,新闻宣传就很可能缺乏针对性与影响力;编辑缺乏责任意识,不能严格履行‘三级审稿制’,就一定会出现不该出现的文字差错;编辑没有使用新媒体的本领,媒体融合就很难推进。”

“编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是编辑工作也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在会上如此表示。他认为,传统纸媒的编辑业务对报纸的质量、影响力、传播力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视报纸编辑工作,是媒体增强自身软实力的重要砝码。

受众在感受信息迅速、海量、多样的同时,也感受到更多的迷惑和不解。因此,不少与会者也纷纷表示,越是在信息爆炸、新媒体势如破竹、自媒体遍地开花的当下,传统媒体中的编辑越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他们在把握正确导向、恪守编校质量、提升媒体实力上都有着重要的担当,应当加强对编辑的培训和培养,通过他们把好质量关,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

而对于“三力”的提升,《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吴海民对“三力”的阐释和解读,让与会者得以更深刻的思考。吴海民认为,“三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公信力作为媒体内在的力量,是影响力资源,是传播力准备;影响力作为能够左右公众的力量,是公信力的外放,是传播力的目标;传播力作为吸引更多受众的能力,是彰显公信力的途径,是扩大影响力的手段。传统媒体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目标就是要把“三力”叠加在一起、融汇在一起、凝聚在一起。

吴海民提出,公信力正在成为媒体价值第一位的识别标准,是以公众的信任度和自身的信誉度为标尺,体现出来的是媒体的核心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讲,要想让媒体具有公信力,需要实现4个要素: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向公众呈现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为公众提供权威的信息来源和全面的信息解读。同时,编辑可以寻找4个重要途径,即要在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上下功夫,在新闻评论上下功夫,在舆论监督上下功夫,在主题策划上下功夫,以此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咬定质量不放松

报纸编辑工作是报纸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造、传播、积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传统媒体中的编辑应当做哪些努力来提升报纸的质量?大众日报社的经验介绍,为业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据大众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兰传斌介绍,为了严把质量关,大众日报社在提升报纸质量上制定了多种制度。他们严格采前会、编前会、定版会“三会”制度,执行“双编委”“双主任”值班制度,以此建立了高效的决策平台,白班编委对采前会负责,夜班编委对编前会、定版会负责,总编室白班、夜班主任负责决策落实。同时,大众日报社还建立全员覆盖、导向鲜明的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副总编、编委、主任带头下基层写稿、亲手改稿制度,以此树立鲜明的质量导向。而在重点版面、重点栏目的建设上,大众日报社也建立健全了运行保障机制,对重点的版面实行主编制,对重点突破的要闻一版以及《今日关注》《论丛》《行业》版,部门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各设一名主编,负责组建团队、保障版面日常运行;对试行的栏目执行项目制、对重大选题实施项目责任制,施行特殊考核,打破部门界限,给年轻人提供成长平台。

“提高报纸质量,必须在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无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编辑队伍的素质建设是根本和基础。”蒋革认为,各级各类媒体应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树立编辑职业的自豪感与荣誉感。通过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编辑的核心素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提倡与推广设立责任编辑制度、首席编辑制度,要让编辑感受到真真切切的行业发展获得感。

对此,郝振省也表示赞同,他建议,成立后的报纸编辑专业委员会可定期组织编校质量的研讨工作,逐步展开对不同类别报纸编校质量的抽查。同时,通过一些编辑技能大赛等加强对报纸编辑的培训,从而敦促报纸质量的提高。

主动迎接新时代挑战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正在推动新一轮传媒业生态的重构。

在迎接新媒体挑战的过程中,萧山日报社可谓走在前列。“新媒体即新阵地。”萧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对新媒体的认识以及如何立足传统媒体实现与新媒体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媒体融合实践与思考,让与会者着实收获了不少有益经验。

“纸媒是我们的根和魂,通过融合让纸媒插上网络的翅膀,通过嫁接实现浴火重生。”王平认为,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编辑记者要紧紧围绕纸媒来做新媒体,尤其要以人民为根,以读者为根,对公益和慈善不惜版面的报道,这样可以留住平凡人、平凡事久违的感动,留住用户潜在心底的那一份信任与依赖。“行走母亲河,问道浦阳江——浦阳生态带萧山日报全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就是萧山日报社重大主题策划报道全媒体发布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个融合报道中,在内容上坚持人民为根,坚持服务当地党和政府,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实现了媒体的应有价值。萧山日报社将浦阳江的过去和现在做了翔实地对比和介绍,通过全媒体报道的方式,让受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当地母亲河的前世与今生,让受众感受并了解了党和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有位和有为。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吴飞列举了国内外媒体的现状,总结出传媒生态发展的新趋势——智能时代正在开启。他提醒与会者,人们获取信息需要的内容、表达方式、接收和理解的方式,使用(时间、地点、场景)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场信息革命,技术进步形成的全新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也在改变叙事和思维的方式。这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启。传统媒体以及编辑们都需要重视这一重要变化,同时,要相时而动,积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