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析报告》正文
艺术复制品的市场容量有限
2018-05-10 00:08:02  来源: 科印网

改革开放让中国百姓由历史上的寻求温饱到步入小康,相对丰裕的收入使人们在吃饱穿暖以后开始追求学习深造,提升文化涵养,改善生活环境,包括古书画复制品在内的各式艺术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而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为最大程度地还原古书画提供了可能,雅昌集团、北京翰墨轩、圣彩虹、上海美术印刷厂都是在古书画复制上做得有声有色的企业。但是,艺术复制品市场的容量有限,仅凭做艺术品复制就活得有滋有味的企业似乎还不多见,对这块市场做出清晰而又准确的判断对于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十分重要。

艺术复制品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有着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没有张择端的原作就不会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的镇馆之宝——那幅栩栩如生的高6.5米、长128米的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除外,敦煌壁画、龟兹壁画的抢救与开发再利用也是我们祖先留给当代人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在具备了艺术品复制能力以后,复制的艺术品自然也成为承继历史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复制艺术品可以让原本只能在博物馆中难得一见的画作出现在任何地方,因为它可以再生,对环境与保管的要求都不那么高;也可以让原本的孤品通过复制成为小宗产品,因为它的市场价格相对低廉,产品质量又近乎原作,可以让更多的人把自己的心头所爱变成家中的珍藏。复制后的艺术品还可以成为宾馆的装饰,美化环境,提升品位,也可以出现在舒适的家中,成为墙头挂件,反映主人的修养,陶冶情操,喜欢中式风格的挂国画、条屏,喜欢西式风格的挂油画。

总之,科技的发展帮助我们把以往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可能,催生出了一个新兴的市场。

艺术品的复制在技术上已经不是主要难点

如果说十年前迈入数字印刷领域的不少企业在复制古书画时还得做无数次尝试的话,那十年逝去,伴随着扫描幅面的不断扩大,扫描精度的不断提升,上亿像素的扫描设备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加之对数字印刷设备性能的掌握,生产前曲线的调整,现在要复制出一幅高精度的画作真不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企业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关键在于投身此项工作时间的长短,制作经验的积累,关键技术的把握,包括对复制材料的控制。

记得十年前,雅昌公司在尝试走艺术品复制道路的时候,为了体现复制品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把原作与复制品张挂在一起,说实话,无论是复制在宣纸上的中国画还是复制在油画布上的油画,不是内行,不细细地加以辨别,真的很难弄清。届时有能力做到这地步的企业还只有雅昌公司等少数几家,现在有能力涉足此块业务的企业应该说可以发掘出很多很多,区别在于艺术品复制属于企业的主打业务还是兼营业务。

伴随着时间的变迁,这几年艺术品复制所涉的领域已经大大扩张,从以往的国画、油画发展至水粉画、唐卡,从纸质材料到棉质、绢质、……,从单张复制到卷轴复制,从成册书籍(如国家一级文物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到完整还原出龙鳞装画轴(《三十二篆金刚经》见图1)。每两年一届的“科印杯”数字印刷产品评比中,不少获奖产品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得到制作企业在艺术品复制质量上的提高。

根据笔者的了解,这几年不少从事艺术品复制的企业着眼于抢球文物,采取与文化部门或地方合作的方式,经过认真探索,为国家或专业美术馆留下珍贵的数字资源。比如上海商务数码公司对新疆龟兹壁画的数据采集与复原工作已持续了多年,为此,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拍摄了5集相关记录片予以报道。雅昌公司则利用数字技术为画家的新作留下数字密码,便于日后一旦产生版权纠纷时予以辨别,有效保护了画家的权益。所以,艺术品复制不只是单纯的还原,还有很多事情可做,相信伴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些企业的工作也会做得愈益出色。

国内艺术品复制市场的容量有限

复制艺术品存在着购买者,这是“需”,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品复制提供了可能,这是“产”,正是“需”与“产”的两相对接才有了今天这块新兴的市场。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艺术复制品是个小宗市场,它的市场容量有限。价格卖高了,消费者会认为毕竟是仿品而非真迹,和曲者寡;价格卖低了,生产者又因为是个性化定制,没有规模效应,很难挣到理想中的钱,维持经营相对困难。这大概是艺术品复制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苦涩现状。

之所以认为艺术复制品现在的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因为受众是一个相对小宗的群体,他们应该有着对艺术品的特殊爱好,又得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比如爱好艺术又有着一定文化修养的年青人在成家布置婚房时可能会购买艺术复制品,但很难有量的需求,也很难祈求短时间内市场能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即便使用量相对大一些的酒店装饰,毕竟也属数年才发生一次,遇到这样的客户当然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但对一家企业的稳定运营来说偶发的订单作用偏小。

雅昌公司是国内最早把企业定位为艺术品制作的企业,他们专注于色彩研究、真实还原,所以艺术类图书在色彩还原上他们做得比一般企业来得好。而且,早在2000年10月雅昌公司就创立了雅昌艺术网,诚如该网站在宣传中所说:“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专业门户与最活跃的在线互动社区,是获取艺术资讯的首选媒体平台,是艺术品收藏投资及爱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现今无可置疑地已是一家在全球赢得巨大客户群体的专业艺术网站。该网站除了为艺术品拍卖提供关联服务,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让更多的百姓进入艺术领域,同时这也是一条开展网上B2C销售的渠道。但事实证明,这么多年过去了,网上的这块艺术复制品销售的状况与企业的祈求相去甚远。这就说明,艺术复制品固然有着自身的价值与作用,但这毕竟是一个受到种种因素限制的小宗市场,把这当作是企业的主打生计可能很难。

近年来,唐卡的复制受到市场青睐,这也是对藏文化的一种传播,但市场销售也是明显分为两极:要么是走低端路线,生产厂家提供给中间商的价格已经很低,但中间商希望继续下降,他们所面对的消费者大多没有把复制品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纯粹是随大市图个热闹;另一种是认同复制艺术品确实也是一种艺术藏品,但心甘情愿地愿意为复制艺术品支付高价的毕竟在少数。作为收藏家,他们还是愿意出高价收藏真迹而非复制品。所以说,艺术复制品的市场容量有限。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在国内办得好的画廊同样相对较少。当然,经过大浪淘沙,部分留存下来的企业与小宗的艺术品爱好者可能正好形成市场的相对平衡,这时,为数不多的从业者反倒会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生存空间。

国外收藏家更崇尚真品

如果说,艺术复制品在国内销售还难以形成气候,那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情况是否会另有转机呢?从听到的消息看似乎也悬。发达国家对艺术品的喜好一定程度上强于国内,但他们有着自己的理念;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消费大多还未到小康水平,对艺术复制品的追求还没有到恰当的度。

上海印刷(集团)公司介入艺术品复制工作的时间也较早,为响应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2016年把自己制作的艺术复制品带到有着“艺术之都”美誉的法国巴黎去展出,依仗着法国的合作伙伴,整个展会十分成功,复制的艺术品也获得高度评价。但涉及到在法国设点代销的问题,合作伙伴就感到很难展开,最根本的原因是复制品即便做得足够精致,也还是复制品,是艺术品原作的再生,而且在数量上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在作者的授权下存在着继续增量的可能。对于作品收藏者来说,或许是艺术爱好者,但也不排除有些对象就是奔着作品存在着升值空间作为投资手段来选购的,他们试图凭借灵敏的嗅觉购进后伺机再转让,在这些对象看来复制品的增值空间就十分有限。因此,无论是从收藏角度还是从投资角度购买复制品的意义都有限。复制艺术品唯一的价值是满足个人或家庭的欣赏爱好,既有着原作的风韵,价格又相对实惠,满足了消费者的心愿。

上述感受应该说客观地反映了较早步入小康社会、文化水准又相对较高、有能力消费艺术品的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心态。

艺术复制品在延伸发展上需要有更多的创新

国内与国际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现状是否就认定再干这项工作没有实际意义了呢?当然不能这样说。从事艺术品复制的企业,投资人一般都保持着纯真,对艺术品自身就有着爱好,完成对艺术品的复制也是对艺术的追求,并非完全奔着金钱而去。但即便如此,追求利润总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因为企业本不是慈善机构。因此,利用复制艺术品的技术,利用原作开发过程中积聚起来的数字资源,向艺术复制品的延伸产品要利润或许是一条可供参考的思路。

换句话说,像游戏公司、迪斯尼乐园等一样,凭借手中的基础资源,在延伸产品上做文章,把艺术品的元素应用到受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产品中去,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传播中华文化,帮助更多的对象了解中外艺术品中所包含的鲜活故事。

比如,把艺术品复制与扇面结合起来,既欣赏到古书画,更是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愿望。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他们把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赵秉忠考中状元的殿试卷复制到扇面上,该卷的原件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状元卷。在高考阶段,家长或许更多的是亲朋好友为了表达对年青人参加高考或中考的祝福买来赠送,产品推出后,市场销售状况很好。那状元扇确实也做得精致,采用双面宣纸,委托著名的杭州王星记扇庄加工(见图1)。那除了扇面是否还有其他的创意思路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去觅得市场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里需要的是开发人员的突发奇想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相互嫁接。

毫无疑问,创新是艰难的,创新成功往往又能为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与可观的收益。

利用数字技术做好国家文物的数据化保存工作

艺术品的复制说到底是数字技术在艺术品复原领域的应用,以前靠的是照相,进而到使用电子分色,再进一步就是现在的扫描仪。在使用数字技术完成艺术品复制的同时,如果企业能够把文物抢救工作与之完美结合,那同样是为文物的传承,为社会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上海印刷集团秉承上述理念利用数字复制技术在抢救新疆龟兹壁画上所做的工作就十分值得肯定。单纯从企业创收的角度看,参与公益项目除了获得荣誉很难有理想的经济回报,尽管项目也能获得政府补贴,但从保护国家的历史遗产,锻炼队伍的角度看,意义重大。事实上,像雅昌集团、上海印刷集团等单位都把自己在艺术品复制上积累的经验用于帮助美术馆实现藏品的数字化工作,避免继续出现在技术力所不逮的情况下发生的文物自然损耗现象,让这些历史瑰宝能够永世长存,这应该说也是艺术品复制类企业存世的意义所在。

艺术品复制之路至今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可能也就是十年左右,如何走出一条顺畅的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还需要摸索,希望有更多的同类企业能够贡献自己的智慧与经验。

责任编辑: 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