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析报告》正文
图书按需印刷是否可行
2017-05-16 08:51:39  来源: 科印网

图书按需印刷是否可行?看传统印刷厂怎么说

根据互联网技术、印刷技术的演变和读者的需求,图书按需印刷现在分为两部分,一是市场畅销图书,印数在3000~5000册,按照直接客户即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提供的印数进行图书印刷制作,图书基本是工业化生产后才与读者见面,这些图书需要合理的库存以备读者之需。图书印数往往是由编辑对市场的判断确定的,个人的主观性比较强,与读者的数据互动较少,如果判断不准的话就会造成积压库存。

二是当今互联网技术及数字印刷技术充分发展融合下的按需印刷。这类按需印刷包括出版社作为征订或评奖所用图书、合作出版的图书、各类专业化图书等。它们根据在作者和读者群体中取得的数据确定印刷数量,少则3~5册,多至2000~3000册左右。

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图书的营销模式变化很大,原来人们去书店购买图书需要查找自己所需的书,有时在一个书店找不到,还要跑几家书店,现在网上搜索图书随时随地都可以下单,24小时送货上门,还能打折,极大的方便了读者,也让读者得到了实惠,但也造成了图书平均印数的下降。

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多,传统图书的平均印量在继续下降。这对出版产业链上的出版社、印刷厂、书店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而互联网时代受益最大的是图书电商,他们获得了海量素质较高的消费群体数据,通过图书延伸了电商产品线,将销售做大。

传统书刊企业大多与出版社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是出版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需印刷总体来说是为出版服务的,精准的按需印刷可以控制图书库存、减低仓储费用,为出版社实现降本增效,按需印刷的效益最终体现在出版社的账面上。传统书刊印刷企业如何把握自身发展,通过几个阶段实现按需印刷,为出版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笔者有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阶段是印刷生产全面施行数据化,实现2000册以下图书按需印刷;

第二阶段,随着数字印刷的普及,数字印刷各项成本的降低,逐步实现5000册以下图书按需印刷,为按需出版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阶段,加快书刊生产智能化进程,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全面应用到书刊印刷中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在技术上完成融合,全面实现按需印刷;

第四阶段是从大出版、大印刷的角度思考,形成全国性的书刊印刷网络联盟,服务于出版产业链,实现就近印刷,就近发货,减少图书库存,节约仓储物流成本和时间,把握营销主动权,实现即时的按需印刷、按需出版。

国内图书印刷企业目前有10余家都处在第一阶段,因为各种原因运营得比较艰难,其症结在于两点,一是数字印刷设备不够普及,各项运营成本高,如设备采购税收高,在设备折旧上比国外印刷企业高,油墨价格高,设备维护成本高,零配件价格高等;二是国内图书定价偏低,利润空间小。欧美图书印刷费占码洋的比率在10%~15%左右,国内图书定价占比在25%~35%左右,在国际欧美市场2000册以下的图书基本可以实现按需印刷,并且印刷厂出版社均可实现盈利,而我国市场图书定价相对于欧美比较低,国内出版社对于印刷成本非常敏感,千方百计压低印刷成本。在运营成本好利润空间双向挤压下国内目前图书数字印刷企业运营非常艰难,只有通过各出版集团的政策支持维持运营。

第二阶段随着数字印刷的普及,数字印刷各项成本的降低,逐步实现5000册以下图书按需印刷,为按需出版提供技术支持。现在随着互联网与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图书印刷全面数据化、信息化的技术已经完全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降低数字印刷成本,如何将图书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成本临界点控制在5000册左右。为何要锁定2000~5000册这个数据?出版社大部分品种的市场图书印刷都在1000~5000册左右,这样基本覆盖大部分品种的图书。

国际上高速喷墨印刷轮转印刷设备,从几年前的柯达、惠普、佳能到这两年高宝与富士施乐,小森与柯尼卡美能达、兰达,海德堡与富士胶片都推出了各自的机型,国内如北人和苏州平流层科技公司也在开发数字印刷设备,现在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竞争正处于战国时代,各有所长,但都不能一统天下。

因为大部分的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与传统印刷的平衡点在600~1500册左右,印刷质量也有待提高,四色平张喷墨印刷机的印刷质量已经可以与传统印刷媲美了,甚至能完成一些传统印刷机做不到的工艺,但其印刷成本是传统印刷的2~3倍,购置1台四色高速喷墨数字印刷设备都在2000万元左右,购置1台四色平张数字印刷设备也要千万元以上,运营维护的成本非常高,这就使国内许多书刊印刷企业一直保持观望心态,他们知道数字印刷是解决按需印刷非常重要的一环,也一直关注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其实这些企业并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看不到盈利点。

这就使投资成本形成一个瓶颈,一旦数字印刷在成本这一块可以覆盖2000~5000册这个区域,突破购置和运营成本的瓶颈,高速喷墨数字印刷可能会迎来井喷式增长,这要靠有远见的业内人士来把握。实际上中国市场图书每年销售800亿元左右,支撑200条数字印刷生产线完全没有问题。

第三阶段加快书刊生产智能化进程,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全面应用到书刊印刷中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在技术上完成融合,全面实现按需印刷。数字印刷的优势是数字化、信息化、个性化,随着传统印刷设备厂商加入到数字设备的研发中来,数字印刷设备与传统印刷设备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随着印刷技术和其他相关科技的进步,两款10册的图书订单和10000册的图书可以连续在一条印刷生产线上生产,分别打上不同的二维码和收件人就可以物流发送,不需要多余的仓储时间与场地,一个车间十余条生产线只需要几位管理人员。

第四阶段是从大出版、大印刷的角度思考,形成全国性的书刊印刷网络联盟,实现即时的按需印刷、按需出版。图书印刷智能化生产的实现,读者可以即时下单,由离读者最近的印刷企业印刷发货,全国实现24小时内到书,有些物流发达城市可以当天到书。作者、读者利用互联网平台还可以自己编辑图书实现自助出版。各省的书刊印刷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人才、印刷资源的各种优势结成股份制的印刷联盟服务于出版产业链,实现就近印刷,就近发货,减少图书库存,节约仓储物流成本、时间,把握营销主动权,实现即时的按需印刷、按需出版。

 

责任编辑: 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