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跟随博物书:发现自然之美
2017-03-28 08:05:2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呼吸花香、寻找昆虫、感知泥土……对于一个博物爱好者来说,春天总是忙碌且美好的。桃花和樱花有什么区别?喜鹊和八哥爱吃什么?蝴蝶的翅膀美在哪里?近年来,多家出版社推出博物主题图书,为读者提供了打量生命的新视角。孔子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久居都市的我们,不妨跟随这些缤纷精美的博物书,一起去发现自然之美。

博物学并不神秘

“博物学并不神秘,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观鸟、赏花、野外摄影,甚至早上到菜市场买菜,看到的蔬菜、鱼类都是博物学的范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刘华杰说,近年来,许多出版社推出博物类主题图书,以文学手法或哲学方式讲述自然故事。

《醉酒的植物学家》全书共收录了160余种酿酒植物,如中国的红高粱等,书中从不同品类的酒出发,讲述植物变成酒的有趣故事,经济文化历史,信手拈来,其间还会穿插说点“酒中虫豸”,读起来相当有味。《身边的鸟》一书介绍了104种身边的鸟,包括麻雀、八哥、喜鹊等,书中还附有63段鸟语原声音频,手机扫码即可谛听鸟鸣。该书作者刘从康是武汉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他和妻子常带孩子去湖边、植物园看鸟,孩子看到不认识的鸟,会提出各种问题,刘从康从此注意观察各处的鸟,并做起案头资料积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迷蝶》,则是一本聚焦蝴蝶标本的艺术摄影画册。该书由法国摄影师阎雷精选近百只蝴蝶标本,并利用“超级微距摄影”的手法拍摄而成。书中蝴蝶的翅膀肌理纤毫毕现,形态各异。“制作本书的过程中,阎雷的躁郁症也逐渐好转,不再复发,可见蝴蝶的自然之美对他本人的疗愈功能非常之强。”该书特约编辑张丽捷希望此书可以激发大众观察自然的兴趣。

在2015年全国优秀科普奖著作《一只萤火虫的旅行》中,一只小小的萤火虫被拟人化,绘成小男孩的样子,全书以他为口吻,讲述了萤火虫美丽而短暂的一生,包括萤火虫的种类、习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外文化等。“希望孩子们通过我的书认识萤火虫,了解萤火虫和环境的关系,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该书作者付新华说。

相较而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博物学译丛”,是一套专业性较强的图书,该丛书引自英国柯林斯公司的《新博物学文库》,涉及授粉、洞穴、植物寄生虫、鸟类学探索、花园博物、博物学家等多方面的主题,目前已推出《授粉博物志》《洞穴和洞穴生命》《新博物学家》4本。此外,《发现之旅》《伟大的博物学家》《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种子的胜利》《海滨的生灵》等博物学经典著作,也能带领我们重新发现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共存

“博物类图书常常会讲述具体的知识,如兰花、蔬菜、种子,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王立刚看来,博物类图书不仅讲科学知识,大多还包括作者的个人体验,有情有感更吸引人。2011年,刘华杰的《天涯芳草》一书出版,得到社会各界认可,该书责任编辑便是王立刚。他认为,这虽是一本讲述花草树木知识的图书,但刘华杰将本人几十年的植物摄影、研究经历与之结合,对中国博物学实践方面的写作具有推动作用。

一直以来,商务印书馆都和博物书有着不解之缘,近年来,相继推出“自然文库”“自然雅趣”“自然感悟”等系列图书。据商务印书馆教科中心副编审余节弘介绍,“自然文库”收录博物新知、博物经典,如《看不见的森林》《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主要促进人们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感悟”发掘国内优秀的博物作品,如《时蔬小话》《南开花事》,内容上以文学性、知识性相结合为佳;“自然雅趣”展示博物者的实践,如《怎样看到鹿》《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自然观察”是面向青少年的博物,如《自然老师没教的事》《爸妈必修的自然课》。“中国经济已发展到新高度,追求诗意地栖居,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共存,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余节弘说,目前博物图书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广泛的领域可供开拓;不足的是跟风出版严重,如科学画的出版就已经出现体裁重复、思想性或故事性不高的情况。

“现代人都在钢筋水泥的环境中长大,学了很多知识,但感知大地的能力却在退化。博物学为普通读者感受、理解自然提供了一个机会,至少也是一种放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何少华表示,该社在引进国外博物学图书的同时,正布局一系列博物学原创图书,《新昆虫记》《草木私语》《走进多彩的冰川世界》等一批图书即将面世。张丽捷认为,博物旅行、认识地质等活动越来越多,这些都间接推动了博物出版,“一个年轻人对在旅途中见到的某种花念念不忘,回来后就在书店里寻觅相关的资料,这就急需博物类图书,博物热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将专业知识科普化

“‘博物’应该首先提倡原创。放眼世界很重要,立足脚下更重要。”刘从康说,博物学并非西人独擅,从《诗经》到《尔雅》,再到《齐民要术》《农桑辑要》《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等,博物之作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王立刚说,博物学的一大特征是本土化,强调本地性,引进版图书讲述的仍是国外的物种生态,中国的仍需中国人写。王立刚说,目前中国的博物类图书涉及内容较窄,主要集中在动物植物方面,应该向矿物、古人类进化等其他博物知识拓展。北京大学出版社曾推出的《石头记》《人类通史》等博物类图书便是较好的尝试。

在余节弘看来,目前国内的博物图书主要关注博物实践,只要留意需求、话题,还有很多点可以挖掘和拓展。张丽捷从普通读者角度,认为需要有一个基础的阅读分级指南,对博物阅读进行引导,否则“博物爱好者读到粗浅的读物会反感,普通读者遇上艰涩内容又会知难而退”。何少华则认为,在图像及视觉文化受到重视的“读图时代”,博物类图书要以丰富的知识性内容、精美的插图吸引读者目光,“适合大众阅读的博物类图书,首先要可读性强,让专业的知识科普化,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他表示,天文、地质、生物学、气象学、自然文学等学科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博物类图书策划的重点。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