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店生存的话题,本网已经专门搞过一个集成阅读产品。我们都是爱书之人,我们希望我们珍爱的书店能够生存并永续发展,我们会一直关注。今年4月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始实行24小时营业,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我们现在将书店这个话题进行了扩展。新华社印务网策划“由24小时开业的书店说开去”集成阅读供读者参考。
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不打烊自4月8日试运营以来,受到各界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三联书店全体员工回信,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
4月8日是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全天候试营业首日,从21时到23时38分,不到3小时,夜间销售收入已达6170元。书店专门在过道处放置读书桌,并设有台灯,目前至少已投入8张。记者看到,不少读者在台灯下专心阅读,还有上班族利用晚间来这里选购图书。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的总经理张作珍在第一晚接受了近40家媒体的采访,让张作珍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天晚一位清华大学通讯工程专业的学生一晚不停买书、选书,到早晨共买了1900多元的图书,而他身上只带了2000元。昨晚让张作珍最为感动的,是在儿童绘本图书区,不少几岁的小读者跟随父母到来,也加入了夜读的行列。
10天的业绩令人惊喜,但之后读者是否会继续买账?对于24小时书店来说,生存与发展需要什么环境土壤?又如何解决成本压力?记者向业内专家提出这一连串问题时,他们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根据三联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试行24小时营业当天的夜间销售额为1万4;第二晚为2万4,第三晚更是超过3万。同时,由于“24小时营业”品牌效应的影响,三联韬奋书店白天的销售额也在增加,周五白班的营业额已经超过4万元。而这在以前,周一到周三的日销售额大致仅在2万到3万之间,只有周末白天才能到4万。
16年中,美联集团曾先后评选授予136家书店以“全国美术图书百家专销店”称号。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下,“百家店”虽始终保持在百家上下,但进进出出的书店却有近40家,变数最大的几乎全部集中于民营书店。
根据2014年的政策,原本12个城市的范围将扩展至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2个省、直辖市,首批获得实体书店扶持资金的书店,有望继续得到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小微和民营文化企业。
我们所说的图书馆“动”起来,主要指的是活动和主动这两个方面。活动指的是,图书馆除了深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保存与借阅功能外,还应当为读者提供其他场所提供不了或提供不到位的服务。比如,利用公益的属性、丰富的馆藏、阅读的氛围、交流的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专题讲座、展览欣赏、教育咨询、休闲娱乐等活动,让图书馆成为人们喜欢去的地方。
从60家民间读书会的成员构成来看,2004年以前,主要以大学生为主,2004年以后,以青年白领、儿童及儿童家长为目标人群的读书会越来越多,自2010年以后,以企业管理者为目标人群的读书会开始出现,而且逐渐增多。
近年来书刊印刷企业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困难,转型突围成为很多书刊印刷企业经营者思考和实践的热点。在种种转型路径中,由书刊印刷迈步进入包装领域成为众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读者们十分认同阅读的价值和意义:96%读者认为应该陪儿童读书以培养其对书本的品位,95%的人认为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源泉,94%的人则认为书能带给人深刻的影响,另有85%的人认为拥有书本是生活中最基本的。84%的读者认为难以想象一个没有书的世界。
“咱们失去了很多著名的书店,没别的,就是因为它们付不起开销。”她说,“今天的好多书店啥玩意都卖,有时候跟书八竿子都打不着,过一天算一天。新措施通过以后,一定能让它们专心于核心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