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当代印刷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2019-10-17 23:43:0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当代印刷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深情回望70年 我与印刷共奋进

 

1.jpg

 

 

 

2.jpg

 

 

3.jpg

 

      70年来,我国印刷业经历了由孱弱到壮大的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印刷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间涌现出一大批为行业各领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前辈。本期D02—05版聚焦70年领军人物,以不同视角梳理回顾印刷业70年磅礴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现他们在科技创新、高等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迎来行业复兴


  我于1949年3月参加工作,是一名和印刷行业结缘多年的“老兵”,对印刷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我国当代印刷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深感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和经验是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责任。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对70年来中国印刷业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49年10月,全国新华书店第一届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席为会议书写题词:认真做好出版工作。这次会议使原先分散经营的出版工作走向统一集中。11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在京成立。从此,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出版、印刷、发行工作走上了有领导、有计划的发展道路。

 


  1950年8月底,全国新华书店第二届出版工作会议召开,作出分别成立人民出版社、新华书店总店和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的决议,把战争年代各新华书店经营的印刷厂一律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经营的国有企业。当时全国有12家国营新华印刷厂,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八地。9月,出版总署召开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五项决议》,为国营印刷业的发展、私营印刷业的改造指明了方向。10月底,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出版总署同时发布了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通过的五项决议和《关于国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与调整公私关系的决定》。

 


  1951年4月,全国第一次新华印刷厂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北京、上海等地的12家出版总署直属国营新华印刷厂代表参加了会议。资料显示,当时这12家国营印刷企业拥有铅印机128台(对开机2台折1台计算),占全国铅印机台的17%。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北京为适应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需要,分别建立了美术印刷厂、外文印刷厂、中央民族印刷厂。中央各部委也在成立专业出版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专业性强、各具特色的书刊印刷厂。此外,轻工系统、银行系统、军队系统、铁路系统等也都建立了各自的印刷工业体系。

 


  曲折发展阶段


  1958年,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召开首次全国报纸、书刊印刷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提出了印刷工业“为政治服务、为出版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明确了“奋战3年,建成从中央到县的报纸、书刊印刷网”的奋斗目标。此次会议对基本保证全国书报刊(尤其是教科书)的自印,促进国产印刷机械、器材在生产制造上初步实现自力更生等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这一时期,上海向各地迁移印刷生产力的规模达到高潮。据统计,1953—1960年,上海向22个省、自治区输出技术工人约2000人;迁出铅印生产力约60万令;平印生产力约90万色令,约占上海原有生产力的一半左右。此举缓解了上海印刷生产力过剩的矛盾,初步改善了东西部印刷产能不平衡状况。

 


  首次全国报纸、书刊印刷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批准于1958年10月成立中国印刷器材公司,随后各地相继成立印刷物资管理机构。到1979年已有22个省(区、市)成立印刷物资公司(站),少数省市由有关部门兼管。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31个省(区、市)都建立了印刷物资供应体系。

 


  1968年2月26日—3月14日,国家计委、第一机械工业部等单位联合召开“毛主席著作印刷机械规划会议”,决定新建陕西印刷机械厂、湖南印刷机械厂,扩建山西太行印刷机械厂等6个印刷机械厂。此外,“文革”期间还先后扩建和兴建了一批大中型油墨制造厂,其间我国制版胶片和版材制造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

 


  1973年7月,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后派出4个调查组调查全国印刷行业情况。随后制订了《1974年—1975年印刷技术改造规划》,提出试制新的印刷机械、材料28项,计划投资2800万元(包括外汇226万美元),统配部管设备500余台,为老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建筑面积55万多平方米。

 


  “748”工程和生产技术第二次革命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出版事业,尽快改变目前书刊品种少,出版周期长,印刷技术落后的状况。”1979年8月召开的全国书刊印刷工作会议要求书刊印刷有一个新的发展。随后我国印刷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1982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就原国家出版局顾问王益同志“关于改变出版印刷落后面貌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提出“尽快改变我国印刷出版事业极端落后的状况”所作的批示,范慕韩同志受命组织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起草了我国印刷技术装备“六五”(后3年)、“七五”发展规划,把印刷技术改造的方向高度提炼和概括为“照相排字(后来改为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十六字,为我国印刷业彻底淘汰铅排、铅印,全面普及照排胶印,并向高速、优质、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指明了路径。

 


  1983年,印刷技术改造专项补充列入了“六五”后3年国家计划,从1986年起正式列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计划。在这18年间,共落实专项资金20多亿元,对200多个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及高校进行了持续技改,特别是重点支持了以王选同志为技术总负责人的“748”工程汉字激光照排项目。

 


  “748”工程是我国印刷领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研究项目,对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于1974年8月由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一机部(机械工业部)、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即后来的新闻出版署)等联合发起,国家计委批准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

 


  1982—2002年的20年间,我国印刷业经历了第二次革命,生产技术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快速增长,2002年印刷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比1982年50亿元增长了40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0.9%上升到2%。每年出版印刷15万种图书,8000多种杂志,2000多种报纸,总印张数达1446亿,折合用纸量335万吨。

 


  步入新时代 加速由大到强转变


  2001年国务院颁布施行修订后的《印刷业管理条例》。条例明确了由新闻出版总署对全国印刷行业实行统一监管,结束了我国印刷业延续50多年分散管理的历史;印刷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由公有制为主体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有印刷企业的改革正在推进;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印刷业已融入世界。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印刷业产值连创新高,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3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印刷中心,自主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增强。2010年以来,我国印刷业主动贯彻国家环保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推动了我国印刷业的绿色转型。“十三五”期间,我国印刷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初步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印刷企业数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千余家增长到2018年年底的9.8万家,印刷总产值由不足亿元增长到1.27万亿元,从业员工由8万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70多万人,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门类之一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在文化及相关43个产业类别中,规模以上印刷企业营收已占到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的7.2%。近年来,行业呈现出负重抗下行、调整续动力,运行态势现转机、产值抬升初见效的较好形势。

 


  当前印刷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行业要对标“高质量发展”内涵,紧紧把握机遇,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产业新动能、促进“四化”建设、强化区域协同等方面积极作为,推动印刷业加快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新兴业态升级。


  (作者系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文章摘编自其在辉煌印刷70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