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要闻》正文
取消最低起印费,虎彩按需出版新看点
2017-01-22 08:00:53  来源: 科印网

2017年1月13日,在虎彩印艺举办的“‘互联网+出版’时代下的新业态——2017虎彩按需服务”推广会上,虎彩印艺出版副总裁朱俊发表了题为“零库存、不断版”的主题演讲。在回顾与展望中,朱俊与大家进一步分享了虎彩领跑数字印刷过程中的各种思考与实践,并回应了大家一直以来关心的几个问题:虎彩在数字印刷上做了些什么?对它的投资力度为什么会这么大?而数字印刷对于出版行业又将意味着什么?

以下为朱俊现场发言干货整理。

虎彩印艺出版副总裁朱俊

我大概会用半个小时和大家交流一下虎彩在这几年里做的一些事情。首先谈一谈数字印刷,经过今天的工厂开放日活动,我相信任何一家出版社或者我们的朋友们,都会认同虎彩这几年的确是在扎扎实实地做数字印刷,而且为了做好数字印刷,我们的投资已经超过了三个亿,听老板讲已接近了四亿。目前在中国已经建设了三个专门为出版服务的生产基地,一个是今天下午大家看到的固安基地,一个是华东绍兴基地,还有华南东莞基地,而在今年,第四个华中武汉基地也在逐步承建中。

有许多朋友、甚至出版社的人都会问,虎彩在数字印刷上做了些什么?对它的投资力度为什么会这么大?数字印刷对于出版行业又将意味着什么?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想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一下,国内外出版的一些现状和变化。

这是我和一个出版社社长所做的一个简单的出版社经营状况测算:

假设一家出版社的码洋大概是1.6个亿,它最多能挣多少?通过我们的测算可以挣到大约1980万。但这是我们做的假设,基于两个前提,一个是这个出版社要实洋等于码洋,另一个是它销售出去的图书基本无退货情况,但实际上即便实洋等于码洋,一般出版社的销售仍会有百分之二十的退货率,这一退货率会导致利润由1900万下降到600万。与此同时,出版社还增加了3200万码洋,这些图书在出版社可能库存一年、两年,甚至五年、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资金占用成本、仓储成本以及搬运成本等等加起来,还将继续削减原有的利润。

库存是中国出版社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出版社如此,国外又会是怎样的?在虎彩为全面投资图书出版印刷所进行的海外考察中,有一家出版社的故事极具代表性。

这家出版社一年的销售额达到26亿美金,放在中国也是一个庞大的出版集团。但同样地,其库存也很惊人,有将近四亿多,近一亿本图书,该社投资了约八千万建设一个全球最现代化的仓储中心,希望借此改变出版社本身整个出版效率。但2013年该社却宣布了破产,原因很简单,资金链断裂。尽管每年在本身的财务数据上或许还有一点利润,但这点利润远不能满足仓库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库存。

国外的出版社大都这样,但也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亚马逊。中国所有的电商平台模式都是先有库存,才能销售。而亚马逊在自己的电商平台上已经实现了百分之四十的品类,按需生产,它没有库存,出版社也不会产生库存,客户下单之后才开始印刷,所以亚马逊的贝索斯才说,“我的客户在买到东西的时候,也许永远不知道这本书是我昨天刚刚生产出来的",提到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觉得亚马逊不仅是个电商平台,而且是真正在为世界的按需出版走这样一条路。

让我们也看看中国一些出版社的变化。

在中国也有这么一家出版社,它在2013年开始全面关注数字印刷,并且2014年开始全面向数字化转型。2011年该社本身的库存达到了6.5亿码洋,2015年这一库存量则下降至4.7亿码洋,这是在全国大部分出版社库存上涨的情况下。

不仅如此,这家出版社在2015年,还提供八千个品种,放在自己的电商或是其他电商平台上,真正实现了按需印刷,与我们刚刚谈到的亚马逊做法一样,“一本起印”。

起初这家出版社只是希望尽可能更多地满足市场需求,没想到,转型的第一年销售额就将近一千万,每本图书的平均售价达到了60元。

2016年该社进一步整合资源,基于这些年已有的大数据,它开始做数据分析。目前其印刷方式有三种,一本起印,亦称单本印刷,相应地印刷价格也是最高的;第二种,小批量数字印刷;第三种,传统印刷。在2016年已有24%的新书,首次印刷控制在500本。

如果在过去一年里,一本印刷的重印次数超过了某种批次,那么在来年这本书会从一本起印到小批量印刷,同样道理,过去一年小批量的重印次数超过某一批次,会在来年转化为传统印刷。

他们也会分析在过去一年,主要产生库存的品类,那么来年这些品类会从传统印刷转化为小批量印刷、数码印刷。

这家出版社就是今天到场的科学出版社。它正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新的数字技术去解决本身的库存和断版问题,也正在为中国的按需出版,探讨一种新模式。

铺垫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绝不是简单的传统印刷,它的确是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技术和办法,和出版社一起来解决库存和断版两大痛点。为了做好这些,虎彩这几年做了哪些事?我会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第一方面就是基地。目前已建立了三个,将来还要建第四个,可能还会有第五个,遍布中国的核心省份。虎彩为什么建设基地?将来可能一本图书,1500本的订单一产生,随即在三个基地同时生产。在我们看来,制造业必然有两大趋势,一是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二是一定会就近进行物流配送,取代长途运输,对于出版社而言,虎彩将来所有在中国的基地,就是他们的仓库,就是电商平台的仓库,这是我们建所有基地最终的目的。

第二方面是资源整合。虎彩为什么要做资源整合?这首先基于企业自身管理的要求,但更大的一个目的是让我们的客户不仅仅觉得数字印刷好,而且在这条价值链上大家都用得起。

所有企业使用数字印刷设备时,都会产生两大成本支出,一是单张收费,也就是耗材成本;另一块是维护费用,一般大型设备的维护费用,一个月大概需要五万块,一年大概五六十万块。虎彩为了降低这类费用,派我们的工程师出国深造,在硬件和软件上全面学习,最终依靠自己来维护设备,我们的成本跟过去比下降约百分之六十,大家今天看到的固安基地,这些所有的设备就是刚刚从北京工厂搬运过来的,搬迁费压缩在了两百万元内,便完成了所有设备的搬迁,这就是资源整合的力量。这也得益于虎彩有一批扎扎实实在做事的人,如前面提到的工程师们,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利给我们的客户。

第三块是系统方面。进入这个领域时,作为制造者的我们愈发感到,最重要的不是硬件模式,而是一个企业整个的系统建设。从我们客户端的接单系统,到内部这些零散小批量订单系统,从一般的生产系统到将来的物流系统,这些都需要系统的支持,在接下来几年里,虎彩一定会在系统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甚至超过对硬件设备的投资。数字企业,比拼的不是硬件,而是企业软实力。怎样在整个接单系统上,让客户更加便利,让客户能获悉每一个订单生产的进度、物流的进度,通过内部的整合,实现一键下单,甚至零散的订单都可能标准化、快速化地被生产出来,这一切都要依靠系统。

这几年虎彩主要在这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发。就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工厂,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更加智能化的工厂,今天还有一个社长问我,这条生产线大概有多少人?我想告诉他,将来有一天再次参观,将看到这个车间基本没人,那就是我们的方向。

另一方面,我们也将打造一个最大的信息库,因为今天在我们看来,我们整个图书的销售渠道,哪怕电商,京东、当当、亚马逊还有文轩等等,还有天猫上成百上千的电商,包括我们各个新华书店,大家各自为政,而这种信息由于本身的不匹配,使我们真正的消费端和实际出版社的内部客户端形成大量的脱节。

而虎彩建库的目的是希望去集中或集合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与内容端进行更好的匹配。当然我们首先会从断版开始,为出版社提供相应这方面的服务,有了这个基础,虎彩接着会做大数据,科学出版社已经做了初步的大数据分析来支持本社自身需求,而我们希望帮助所有出版社在内容端和实际的C端实现更好地匹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按需出版,实现真正的零库存、永不断版。

所以说,长远来讲,虎彩今天更多的提供是产品,但我们依然在各方面提供服务,而服务比产品更重要。

2017年,虎彩还会做什么?

从今天的推广会后,华北区将最先取消1500元最低起印费,按实际收费。过去我们虽然做数字印刷,提出一本起印,但的确会在顾客达不到这一标准的情况下仍旧收取这项费用。今天一本起印的线,在我们固安工厂已经正式启动。

第二方面,2017年四月,我们会增加物流管控系统,这也是许多出版社在询问我们的过程中头痛的事情。我们在华北区寻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昌达物流,将来我们希望一道为出版社提供的不仅仅是物流,也希望能提供仓储,做到一站式的全面服务。今天我们看到在固安工厂做出的产品还回到出版社仓库,再从仓库发送到最终的消费者手里,真的是很漫长,我们如何去打破这些不增值的环节,这也是希望今后与出版社一起努力的方向。

2017年,我们依然会坚定加大对固安工厂的投资,因为到了旺季,其产能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我们会在硬件设备上投资5400万,首先会添置一台全球最先进的T410和T480,设备价值大概3000多万,同时还会升级做彩色印刷的喷墨头,来大大提高我们彩印的质量,另外一方面也会添一台中面的680,还会增加一条为了一本起印的百乐宝生产线。同时我们为了提高精装的生产,还会添一台锁线机,最终我们希望我们的胶印本能从日产五万本提高到七万本,精装从四五千提高到每日八千,以满足市场的新需求。

最后必须讲一讲我们的精装生产,2016年也感谢做精装的朋友们相信虎彩,因为我们是刚刚进入精装这个市场,的确精装在这一年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这源于精装本身的市场规模。我们古籍类精装的生产模式就是小批量、多品种,最适合数字印刷。就整个精装而言,我们和竞争对手相比,在品质、生产周期还有生产成本上,都有着强大的优势。前不久我们刚刚完成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生产,1500款品种,每款制作30本,今天车间里看到的是我们正在生产的《文津阁四库全书》,1500款,每款40本,我们也希望和做精装的朋友一起这些实现经典的复原,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回过头来,虎彩所做的这一切是对中国出版领域未来趋势的判断,即图书品类将越来越多,单本印刷数量越来越少,符合数字印刷的产品也会越来越多,而且的确也对应着数字印刷发展的趋势。虎彩致力于和出版社的朋友们一起解决库存与断版的问题,为中国按需出版探索一条新出路。

 

责任编辑: 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