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成立这个部门的动因,是想借助《儒藏》精华编项目组建一支专业的古籍文献出版队伍,专门负责典籍与文化类图书的编辑出版。我们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4个人,从《儒藏》精华编的编辑出版,延伸到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北大出版社典籍与文化图书事业部主任马辛民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介绍说。而他本人也是这一部门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见证人。
全流程控进度保质量
“古籍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就是质量,因其内容与现代读者有一定隔阂,对文献的整理实际上就是在搭建文献与读者间的桥梁。”马辛民说道,就价值创造而言,不应仅仅局限在赢利的考量上,影响力、品牌、社会效益等无形价值的创造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比如事业部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儒藏》精华编,“这一项目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如果质量立不住脚,那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不仅仅是出版了为学术界所诟病的产品,还会影响北大社的声誉,甚至会给兄弟部门的图书销售带来负面影响。”马辛民说。
对于这一重大学术文化项目,进度与质量同样重要。记者在马辛民的办公桌上看到,除了堆放的书籍还有厚厚的各种表格,他随便拿起一叠递给记者,有书稿编校工作流程表、书稿进度计划表、校对动态表……其中,除了常规的信息外,还对时间、工作状态等信息进行了动态跟踪。采访中,不断有编辑进来给马辛民送审稿记录。记者看到,A4纸上5号字打印,怎么也有二三十页,由此不难看出编辑的认真程度。
学习与实践是最好的积累
在典籍与文化图书事业部的14个人中,有5位博士后、3位博士,其余全部具有硕士学历。即便是具有如此高规格专业教育和研究背景的部门,依然将日常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马辛民说:“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古籍专业研究出版更需要不断积累。在工作中你会发现,专业能力越强,稿件处理的质量就会越好。”
马辛民介绍说,部门每周都有例会,给内部人员提供交流平台,也会请一些老编审、业界学者为编辑们做讲座。编辑人员外出进行学习培训,回来后要分享体会,这也督促大家走出去要认真听、留心看。
记者了解到,编辑部会不定期编发《典籍编校通讯》进行内部交流,翻看其中的文章,内容无不围绕着编辑质量问题,从标点到版式、从责任分工到责任认定等均有涉及。其中,令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不回避问题、不回避分歧,本着提升出版质量的宗旨畅所欲言,甚至下级在交流中直接指出上级的不足。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部门内的编辑出版制度不断完备,在工作中避免了一些错误。
每天都要上紧质量发条
如何将书稿问题尽量在出版前解决,是每个编辑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应在出版后才去担忧差错率是否超标。在马辛民看来,“学术水平也许有限,但可以努力提高,最后都要归结于技能的培养、经验的丰富、知识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认真负责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三审三校”只是典籍与文化图书事业部最基本的要求,“有时候四审五审都很正常,这是由古籍整理的难度所决定的,毕竟最后一道闸门一放,图书就进入市场了,几审几校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要达到甚至超过出版质量要求。因此,每天我们都要上紧质量这根发条。”马辛民说。
“与古籍沾边的都是苦差事。”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位编辑在审读一部问题比较多的稿子时,从头到尾看了六七遍,因为一遍遍重复但又必须沉入其中,对身心近乎折磨,以至于最后跑到操场上哭了一场。
近几年,该编辑部开始尝试“两条腿走路”,在保证《儒藏》精华编330册高质量出版的同时,另外一条选题线路也在同步并行。“毕竟一个项目只是一段时间内的重点,而作为编辑部应该有更加丰富的选题积累,让训练有素的编辑们能够生产出更好的产品。”结束采访时,马辛民向记者描绘着典籍与文化图书事业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