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业发展遇“困” 总印量或将下滑
“当前发展我国期刊业有着许多有利条件,活跃着许多积极因素,我国期刊业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首先,中国梦赋予了期刊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小康社会建设为期刊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数字化增强了期刊业的传播力;第四,体制机制改革将为期刊业焕发生机和活力。希望期刊界的同仁们树立信心,投身改革。期刊业还有未来,期刊业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在2013年9月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2013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
时至今日,两年过去了,中国期刊业的未来在何方?当年的“让我们树立信心,投身改革”的美好前景似乎还在耳畔。可近日,“中国期刊总印量可能会持续下滑”的前瞻却让中国期刊业的未来变得愈发岌岌可危。
石峰也明确表态,“对期刊目前的发展状况我有一点担忧。”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77种,平均期印数16453万册,总印数32.72亿册,总印张194.70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53.35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10%,平均期印数下降1.87%,总印数下降2.26%,总印张下降0.67%,定价总金额增长0.26%。基本持平的实际状况似乎很难让我们“仍抱希望”。
但所有态度和估测都是臆想,现在需要抓紧的,是找到中国期刊的发展状态,找准内因,走出困境。
石峰认为,中国期刊业发展所呈现出的新常态具有6个主要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作为平面媒体的期刊总印刷量已经达到顶峰,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持续下滑;期刊业今后的发展潜力不再是刊号资源,而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成了期刊业当前最紧迫的根本性问题;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期刊业发展的方向;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使期刊出版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成为当前期刊业走出困境的一个关键。
在石峰看来,对期刊走出困境的方向选择上,一个是做内容,即期刊最根本的优势和价值还在于内容;另一个出路就是与新媒体融合,这也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这其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如果要融合,除了媒体自身的调整之外,融合的体制和机制都要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完善。调整结构已逐渐变成期刊社的关键转折点。大家有必要接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电子书刊将于纸质期刊实现长期的共存。石峰说:“这是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基本阅读需求所作出的判断。”
重构管理体制是中国期刊业调整的必须环节。石峰提出,从协会角度来看,期刊业要坚持3个有利于,即要有利于加强党管媒体,有利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调动期刊从业者积极性。在这一前提下,首先实现一个转变,也就是转变管理观念,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的目标要立足于发展,管理的要求要立足于基层,管理的措施要立足于实际。
从目前来看,中国期刊业的未来的确艰难前行。过多的预测也只能在表面做功夫,树立信心,走出困境,还看今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