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出版座谈会举行
2018-11-12 08:56:09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大型古籍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11月9日,由人民出版社等单位主办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学术座谈暨项目总结会在京召开。汇集了2000多种稀见文献的800册文库图书在会场展出,标志着该项目圆满完成。

 

      编撰过程持续十余年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自2007年启动以来,已经持续了十余年。该项目是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项目,也是国家出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是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系统整理海外汉文古籍的文化活动。据悉,该项目由人民出版社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申请立项,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编纂。该项目的编纂与出版得到了原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的柳斌杰同志担任“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并反复核查书目,商议与确定编纂计划;同时还聘请傅璇琮、林甘泉、白化文、陈高华、陈祖武、安平秋、王秋桂等数十位国内外相关学科的资深专家参与编审。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所收著作为海内外各机构或个人收藏之域外汉籍善本、孤本、稀见本。丛书收书大致包含三类:中国历史上流失到域外的汉文古籍;历史上域外各国翻刻、整理、注释的汉文古籍;古代域外学人用汉文撰写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重要著述。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主要分正编和丛编两大部分,以影印整理为主,校勘标点为辅。正编部分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完整文献为收录对象;丛编部分以类相丛,以辑录散佚文献或特色文献为宗旨。对于世间珍罕、价值极高的稀见本古籍则加以校勘标点,一般整旧如旧,以单行本发行。每种文献皆附有提要,为读者提供按图索骥之效用。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目前已经出版的有正编第一辑至第五辑共429册;丛编10个品种共306册;单行本19个品种共91册。文库所收海外文献内容丰富,包括宋元珍本、明清佳刻、名稿旧抄以及域外精著,共计2000多种文献,绝大多数为国内首度出版。

 

      展现清晰的汉籍传播之路

      在编纂《文库》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了清晰的汉籍传播之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朝鲜版汉籍善本萃编》中的朝鲜刊本《圣训演》为例,该刊本是极为罕见的版本,作者为明代的龚守愚。此书为儒学著述,但是明代的刊本已经不见于人间,仅仅留下这本朝鲜刊本。书上有“宣赐之记”印,说明是李氏朝鲜王室刊刻或收藏之物。又有“养安院藏书印”,养安院是16至17世纪日本名医曲直濑正淋的藏书楼名,说明该书曾流入日本。北京大学图书馆除《圣训演》之外,还藏有《洪武正韵》《格斋庚韵唐贤诗宋贤诗》《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等多部来自养安院的朝鲜本汉籍。19世纪后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汉籍地位式微,大量古本流散书肆,时任驻日公使的李盛铎、杨守敬等中国士人利用职务之便,大量购买珍贵典籍,其中李氏的收藏大部分归入北大图书馆,杨氏的收藏也有部分归入其中。这便是我们看到的上述珍贵典籍的来历。这些书的内容源自中国,刊刻于朝鲜,曾被日本名士收藏,又回归至中国,在中、日、韩三国之间,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呈现循环态势的汉籍传播之路,说明了东亚诸国之间在文化上存在着汉字、汉籍的基因。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所收录的文献涉及了域外汉籍在古代东亚地区以国别区分的各种类型,将存藏于海外的中国本以及散见于世界各地的朝鲜本、日本本、越南本、琉球本作为整理对象,显示了域外汉籍在地理分布形态上的完整一环,其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宏大深远。《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正编)仿照《四库全书》的装潢用料,以绿、红、蓝、灰四种颜色的布料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与《四库全书》异曲同工,《四库全书》以收集整理中国境内所藏或所刻的传世文献为宗旨,而《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则以海外所藏和海外所刻的汉文典籍为整理对象。换句话说,《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也构成了一部海外的“四库全书”,也展示了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乃至欧美诸国的紧密频繁的书籍交流和人文往来。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