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从败走到二次入华,Cimpress改变了什么?
2019-06-10 08:21:58  来源: 科印网

  3月28日,在2019中国印刷业互联网创新节上,Cimpress大中华区CEO柏林女士发表了题为《用技术改造印刷——YSD/Cimpress中国C2M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演讲。这是Cimpress首次以中国公司的形象在行业中亮相,而距离其第一次退出中国市场,已近5年。

  第一次投资中国市场的失败与教训

  5年前的2014年,Cimpress刚刚完成更名。当年年底,公司创始人罗伯特•基恩将在中国第一次投资的失败,列为年度最失望的事情:“在一大笔投资和多年的努力尝试后,我们做出了离开合作伙伴的艰难决定。”同时,他又补充说:“Cimpress不可能在中国赢得价格战。”

  正是这篇报道,让Cimpress与中国公司的合作经历公开于世。2012年,中国印刷电商品牌名片天下获得Cimpress公司2000万美元的融资,Cimpress前前后后派了十几批工作人员来到中国,参与梳理流程、规范操作、软件指导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双方最终选择分手的原因很多,“水土不服”可能是最大诱因,但Cimpress创始人那句无奈的回答也或多或少揭示了中国印刷电商市场的乱象。

  尽管在中国的第一次投资并不成功,但在那个印刷电商野蛮生长的年代,Cimpress依旧是无数中国印刷电商对标的对象,“打造中国的Cimpress”也曾是无数印刷电商的市场愿景。

  事实上,Cimpress一年26亿美元的销售额,即使在大型企业更为集中的北美市场,也能排进行业前十名。截至2017年底,Cimpress客户人数超过1700万,拥有11000名员工,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企业。

  这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也舍得投入:在生产和信息技术上的累计投资总值高达13亿美元。在中国,即使是最大型的印刷企业,在年销售额和研发投入方面也很难与之匹敌。更重要的是,Cimpress一年的订单量数以千万计,这与那些依靠大订单的印刷企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数据驱动下的大规模定制平台

  Cimpress公司有着优良的数据使用基因。早在1995年,罗伯特•基恩还在法国巴黎就读商学院时,就开办了这家公司。最开始,这家公司一直经营着目录直销业务。直到1999年,随着商业模式的演变,这家公司不再经营目录业务,而是利用网络技术为客户印刷宣传品,并为客户提供免费名片印刷业务。

  Cimpress免费印刷名片的实质,其实是快速地获取用户的商业数据。依托免费名片积累的大量的客户商业数据与资源,Cimpress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05年,Cimpress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以名片印刷为基础,迅速扩展服务品类,除了名片、宣传单、海报、请柬、贺卡、台历、马克杯等常见定制印刷品,Cimpress还可以提供笔、服装和箱包等可能包含印刷元素的定制服务。

  与大规模生产不同,定制产品由于缺乏标准化,定价很高,但Cimpress提供的定制产品不仅价格不高,而且质量更好、交货周期也更快,这源于“大规模定制平台”的打造。

  2014年,Cimpress开始打造大规模定制平台。该平台整合了Cimpress旗下所有品牌线生产信息,梳理因收购不断壮大的业务结构,最终实现产品在Cimpress下属所有生产工厂中的跨平台联动。

  大规模定制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质量生产定制产品,需要有足够的订单和专门的生产线来生产处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理区域聚集在一起的所有类型的产品项目。大规模定制平台还可以实现跨平台联动,能够让财务更为集中,所有平台的资源分配更为均匀,同时更大的规模会带来更显著的成本削减。没有数据作为驱动力,大规模定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依托大规模定制平台,Cimpress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仅在2012~2016的5个财年中,Cimpress在收购方面就花费了8亿美元,但仅仅收购大公司是不够的。在同一时期,Cimpress在技术和发展方面投资了近9亿美元,在市场和营销方面投资了超过2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这些公司在收购前自己所作出的投资。

  糟糕的季度业绩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依托技术与资本驱动,Cimpress成长快速,财报也越来越好看,但风向在2018年似乎突然发生了变化。

  在截止于2018年12月31日的季度财报中,Cimpress在向投资者发出的一封典型的坦诚信中,给出了这样的表述:“我们的季度表现糟糕,是长期以来最糟糕的。”

  这种表述在长期以来一直以稳健增长著称的Cimpress公司,似乎没有先例。仅从数据看,这家网络印刷巨头季度销售额增长8%,而去年同期为增长32%。

  “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下。其他的则是外在的:竞争对手提高了营销成本,降低了对客户的价格,关键的投入成本(如纸张)也在增加。”罗伯特•基恩如是总结。

  业绩增长不达预期,带来了连锁反应。公司创始人表示将放弃薪水,只领取绩效股票来表示对该集团未来业绩的信心。除非Cimpress股价在6到10年的滚动期内达到“至少11%”的复合年增长率,否则这些股票将毫无价值。

  Cimpress增长陷入停滞,也引起外媒的关注。媒体在惊呼在线印刷市场“经济奇迹消失”的同时,也在反思这种模式的意义。而各类有关Cimpress的谣言也漫天飞舞。

  对此,罗伯特•基恩回应:“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更好、更快和降低成本。”在他看来,整个网络印刷行业的增长确实正在放缓,而且已经发展到竞争非常激烈的阶段。“这对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来说都很难,但对于客户来说这是一个时机,因为竞争能让客户在减少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和更好的客户体验方面获得巨大的收益。”

  二次入华的尝试

  在这样的背景下,Cimpress大中华区CEO柏林女士现身时机的选择就非常微妙了。

  一直以来,Cimpress在华非常低调。其实早在2014年,Cimpress在中国就悄然成立一家全资新公司——上海闪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在海外的公开分享中,也将其称为“正计划进行的第二次努力”。

  这家公司最初在中国创立高端定制品牌——印士达,为企业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定制化服务解决方案,支持品牌多渠道销售,解决方案覆盖实体店,品牌线上直营店及天猫京东等各类电商平台旗舰店。如今,这个品牌早已更名为“云尚定”,业务也正式开展。

  也许是第一次投资的经历太过惨痛,新公司不再聚焦Cimpress更擅长的定制品生产,而是聚焦于面向中国市场的C2M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即“将Cimpress集团25年以来在规模化定制生产系统和流程上的集成经验模块化,为传统生产制造业提供规模化定制及按需生产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实施安装智能生产流程,实现柔性快反供应链,让工厂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能的按需生产以及定制化生产。”

  从定制品生产,到解决方案提供,Cimpress看到了中国发展快速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如何帮助中国最广大的生产企业将这种个性化需求转换为高效率的供给,其中有着巨大的升级空间,而这正是Cimpress的优势所在。

  具体而言,Cimpress大规模定制平台,可以助力中国企业实现智能设计、商品管理、订单管理、数据统计、智能生产和智能仓储物流。在前端量身打造的定制平台,可以实现定制效果即时预览,分享功能可将设计分享到朋友圈,帮助品牌/活动扩大宣传;而后端直接连接生产,实现规模化定制生产以及按需生产,即采用Cimpress国际领先的大规模定制生产系统及微服务和生产设备及智能工厂生态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对接。

  以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再度返华,Cimpress究竟能够到达怎样的市场预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行业难得的启示

  即使在国内被奉为最佳学习榜样的Cimpress,也未能通过已经累计投资了13亿美金的大规模定制平台,建立起足够高的技术壁垒,依然要面临竞争对手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饱受纸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这足以让Cimpress的学习者们保持高度警醒。

  竞争无处不在,技术壁垒也并不是不可超越,这正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无论一时的发展如何,印刷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一定是大势所趋。尽管Cimpress面临增长困境,但这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网络印刷企业,依然有很多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01 打通数据流程,提升生产效率

  数据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关键,得数据者得天下。国内印刷产业与互联网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在用户研究、平台建设、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已有相当经验和成果,但在数据积累和使用方面,尚有巨大提升空间。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连接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改善运营质量、提升供应链效率。

  如何打通数据流程,满足客户小批量按需生产及定制化生产的需求,通过自动化系统最大化的减少人工复杂的操作流程、控制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及一致性、实现生产数据透明化、最大化的降低出错及返工率、灵活组件新生产线及新工艺、提供生产数据分析帮助生产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流程实现精益生产,就成为了成功的关键。而这正是Cimpress的优势所在。

  02 从传统印刷品生产,到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提供

  印刷互联网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爆品引流,到全品类服务;从线上购物,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从工具化提供,到场景化转型。产品品类也不再聚焦于印刷市场,而是扩展到全部可以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和按需服务的产品,甚至是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提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Cimpress从最初单一名片生产、到全品类印刷,到定制品生产,再到企业营销解决方案提供,最后将大规模定制平台作为独立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提供,经历了几次大的升级与转型,不断适应市场对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从而带动自己不断增长,这才是企业的成功之道。

 

责任编辑: 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