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图书编辑须有营销意识
2013-09-23 14:54:0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在出版工作中,不少编辑在案头工作上花了比较多时间,以为一部书稿经过编辑加工,出版成书就万事大吉了,营销意识往往比较淡薄。实际上,图书营销工作也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关系到图书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由此看,图书编辑既要做好案头工作,也要增强营销意识,这对提高编辑工作是很有裨益的。

须有内容为王意识

一部图书能吸引读者,最终还是取决于其有益的内容。优秀的图书一般具有这样的特质:导向好,传播正能量;或引起情感共鸣,或给人生活智慧与哲思,或彰显人性善恶,或具审美情趣,或道普适价值规律。受读者欢迎的图书,内容往往能使读者在阅读后获得学识上的进步,使情操得到陶冶,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以近期颇受读者欢迎的《看见》一书为例,柴静笔下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等热点事件,是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人。通过她在新闻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些社会变迁,“看见”一些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正是透过这些细节,我们才得以更真切地“看见”一些真相。由于读者在阅读时,始终处于“悦读”和励志中,所以它的热卖是不难理解的。

由此看来,图书的畅销实际上是一种思想内容和观念的热卖。作为产品的图书,其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内容。作为编辑,应把图书营销前移到选题内容的确定,增强“以内容为王”的营销意识,从源头上抓营销,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注意装帧设计创新

一本好书,不仅要在内容上打动读者,在装帧设计上也要进行创新。图书的整体设计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图书内容的外部延伸,对得到读者的最直接的心理认同、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是从一本书的卖相开始的,有了生动活泼的装帧设计形式,才能有好的卖相。虽说不是货卖一张皮,但图书好的卖相会成为营销的助推剂。

比如,我很喜欢“话说中国”系列书,阅读时感到赏心悦目,这种“悦读”感是和该系列书在装帧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分不开的。这套书的每一页或两页、三页就是一个独立的阅读单元。读者打开本书任何一个页面,都是一个独立的百科体系,能随时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辉煌灿烂。该套书在版式设计上也很有创意,在正文的边栏配上知识点、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图片、理性的知识点小贴士,使用多种编辑元素来共同表现历史文化的魅力,实现理性和感性表现形式的融合。

因为好的图书形式“自己会说话”,好的卖相能实现自我营销。编辑要增强装帧设计创新意识,把细节做足,应根据选题内容,预先把封面、封底、腰封的宣传语、导读语和目录、章节等提供给美编,在封面装帧和版式设计上与美编进行充分的沟通,从而设计出有新意的图书表现形式。

借多种媒体广而告之

现在市场上的书籍可谓浩如烟海,每年有数十万种新品上市。因此,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法,再好的书籍也难于在短期内充分占领市场,广告宣传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手段。图书的宣传要重视三种媒体的营销效果:

纸质媒体的宣传营销。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传播特点是能深入报道、选择性好、记录性和保存性强而且成本投入比较小等。所以新书推出后,可考虑在报纸上刊登相关的书评和书讯,通过纸质媒体一段时间的宣传、渗透后,保证新书信息能及时深入目标受众和读者群的视野和心灵。比如笔者策划的“经济学家随笔”书系曾先后在报纸上刊载了20多篇书评、书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丛书的市场销售。

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营销。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是快速直接、覆盖面广、视听兼备给人印象深刻,容易激发人的购买欲。比如,《于丹〈论语〉心得》及《于丹趣品人生》两本书能迅速抢占市场,除了图书内容本身对“国学”和人生感悟的精彩解读外,和于丹的讲座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热播有很大的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电视宣传有时对图书的营销有着惊人的能量。

网络的宣传营销。目前,网络应用比较普及。互联网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网上传递信息、交流、购物已成为习惯,这给图书的营销也增加了一种便捷的方式。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的个人化和交互性、传播速度快、集视频和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传播等特点。通过互联网,读者能快速、便捷地了解图书的内容、特点、作者、出版时间及相关的书评,从而激发购买欲。网络已成为众多出版社日益重视的营销宣传阵地。编辑在推广一本新书时,可考虑在大型中文网站及网上书店上发布书评、书讯和征订广告。还可考虑提炼图书的一些亮点和相关趣闻,发布在微博、微信上。

联合作者共同营销

策划一本书或一套书,刚开始联系作者时可考虑找一些名家提升图书的知名度。名家一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做访谈,让名家在访谈时介绍图书的内容和相关信息。名家有很多的同行、同事和亲友,也可以联系作者有影响力的同行写书评,尽可能把新书的有关信息告知特定领域的读者。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围绕名家的“名人效应”,加强对图书从书名到内容的营销策划。

比如笔者在策划“经济学家随笔”丛书时,一开始便围绕“名家”进行组稿和开展宣传营销活动。笔者先向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组稿,他对这套丛书的设想颇为赞赏,在来信中对稿酬、内容以及作者组织等相关事宜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作为丛书作者之一,梁小民如约寄来他的书稿《经济学夜话》。当时梁小民因翻译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经济学夜话》中有不少关于读经济学著作的感想和书评,为利用其“名人效应”,笔者建议他把书名改为《小民读书》,并说明了“小民”的两层含义:其一,名家梁小民导读经济学图书;其二,普通的“小民”读者也能读懂这本书。这一建议得到梁小民的赞同。《小民读书》推出后,知名经济学人陈彩虹撰写了书评《轻松快乐读经济》,这篇文章认为:“《小民读书》是一本以经济学书评和经济学人物介绍为主的文集。这本书是一部轻松、浅显而又内容丰富的经济学小史。”图书市场上也随之出现了《小民谈市场》《小民说话》《小民说经济》等跟风书名的同类书。梁小民的书在读者中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因为梁小民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他就像一面旗帜一样,无形中为这套书做了广告,增强了这套书的影响力。

编发互动事半功倍

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与发行人员往往互相抱怨,编辑抱怨发行工作不得力,发行人员抱怨编辑部没什么好书可发。要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编辑和发行人员应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过去,编辑策划什么书,很少征求发行部的意见;发行部门也较少向编辑反馈市场信息,彼此工作都比较被动。要做好出版工作,编辑和发行部应当经常沟通信息,形成良性互动。编辑应把图书的内容和特点、作者背景、读者定位等提供给发行人员,帮助发行人员了解图书的“卖点”,这有利于发行人员抓住图书营销的着力点。同样,发行部是出版社最贴近市场的部门,应对图书市场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为编辑的选题策划提供方向,为编辑提供印数参考,也可以为美术编辑提供封面装帧和版式的设计思路。因此,只有增强编发互动的营销意识,才能随时跟进市场,实现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