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现场报道中记者采访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2013-06-28 10:28:2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好的现场采访,特别是时间有限的重要现场采访,记者既要能把控话题方向、时间节奏,同时也不能喧宾夺主。

记者提问是在行使提问者的权利,而不是作为权力者在提问。

有价值的采访,除了能让受众第一时间知道他们想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的信息外,还应该传递一种积极的能量。

中国的媒体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其中新闻记者功不可没,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屡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特别是现场采访能力仍存在很大不足,多次重大事件中甚至出现记者不顾新闻伦理和道德操守强行采访的情况,以获取所谓独家新闻。可以说,认真梳理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新闻采访水平、树立媒体从业人员的良好形象非常必要。

明确角色职责

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特别是灾难现场,记者该如何履行职责其实并不需要争论,记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新闻从业人员。

在救援现场,在没有其他救援人员或者救援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记者首先应该履行一个普通人的基本责任,就是救人;在被救援人员已经脱离危险并具备采访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把新闻记者的角色职责凌驾于人的基本道德之上,只会招来骂名。

《纽约邮报》的自由摄影师阿巴西面对被推下地铁的韩国男子韩基苏没有第一时间前去救人,而是按下快门抓取新闻,引来公众抨击,也是缘于此。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现场,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为女孩做人工呼吸,就是体现了最高的职业伦理。

明确提问目的

有价值的采访,除了能让受众第一时间知道他们想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的信息外,还应该传递一种积极的能量,或者让受众有所启迪,方式也必须是善意的,而不是简单地用刺激性的信息吸引眼球。

记者直白地问失去双亲的孩子作何感想并不是受众最想知道的信息,更不是孩子最想听到的问题;冰冷地用镜头记录周克华母亲听到儿子死讯后颤抖的双手,同样让被访者和受众同时受到伤害,这样的问题没有任何价值。

明确提问重点

当年北京隆福寺百货商场大火,记者问现场指挥救火的北京市市长:“深更半夜起来亲自指挥抢救,有什么感想?”市长回答:“都什么时候了,还提这种问题?”

赵启正同志曾回忆,有一年政协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问:“请问有多少女政协委员?”赵启正回答:“上网查,请下一位提问。”就是因为记者在如此重大的场合提了一个并不关键而且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答案的问题,因此白白浪费了几百位记者一次宝贵的提问机会,更浪费了听众宝贵的时间。

重大事件的现场采访,其关键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同采访对象实现最有效的沟通,以使受众第一时间得到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想得到或者最应该知道的信息,考验的是记者知识积累的能力、问题分析的能力以及同采访对象的实时沟通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是很多记者非常欠缺的。

提高提问水平

记者现场采访提问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在问什么,也体现在怎么问上。很多记者现场提问时不认真准备,一句万能提问走天下,比如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而大众化的套路很难激发出被访者的参与热情,也就别想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独家信息。

还有的记者提问限定性过强,让被访对象无从发挥甚至无从选择,比如对着镜头问游客,这里的景色好不好、以后还想来吗等等,游客几乎很难给出否定答案。

还有的记者提问前喜欢长篇大论的铺垫、介绍背景,而不是直奔主题。当年《地球是平的》一书热销全球,作者弗里德曼来北京与公众见面,笔者有幸到场,有记者站起来长篇大论介绍问题背景而不见问题,弗里德曼只好礼貌地打断他。相比而言,西方记者喜欢直奔主题,喜欢从数据、事例等具体细节入手提出关键问题,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尊重采访对象

我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周洋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勇夺两块金牌,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可以让我爸妈过得更好一点”,一名地方台的女记者在周洋家中连续追问她的母亲王淑英“是不是培养孩子的目的性太强了?是不是当初培养女儿,纯粹只为改变家庭环境?”结果王淑英面对镜头泪流满面:“我们从来没想过牺牲自己的孩子,让她为父母成名,我们没有那意思。”

第11届全运会56公斤级举重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获得季军的吴景彪:“既然永远战胜不了龙清泉,你练举重图的是什么?”在其他记者诧异的目光中,吴景彪愣了半天,无奈回答了一句:“既然练了举重,就要努力。”

且不说记者提问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善意,单就提问方式而言,就对采访对象不够尊重。而不管从事任何职业,尊重别人是最起码的素质要求。面对镜头和公众,记者更应成为表率。

摆正自身位置

好的现场采访,特别是时间有限的重要现场采访,记者既要能把控话题方向、时间节奏,同时也不能喧宾夺主,在这方面杨澜堪称表率。她的很多采访,话语不多却迅速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采访对象的参与热情,同时还能于不经意间及时调整话题方向并掌握时间节奏,很好地把控了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角色关系。

很多记者,甚至很多名记者、名主持人,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关系。有的人无力把控采访进程,只好尴尬打断被采访对象,破坏整体采访的流畅性;有的控制欲过强,自己滔滔不绝,使被采访对象沦为不断附和的配角境地;更有的采访者为凸显自己的强势地位,采取居高临下或咄咄逼人的态度,甚至扮演法官的角色。

某位媒体人曾经说过,记者提问是在行使提问者的权利,而不是作为权力者在提问。显然并不是所有记者都能明白这一点。

很多人都在讨论记者提问的技巧,其实掌握技巧的前提是首先应该明白记者的职责是什么,新闻的价值内涵又是什么。把现场采访简单局限为让当事人说话,采访的目的简单地定义为刺激煽情,这样的记者是永远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