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到来。在此之际,本报特别采访了3位多年奋斗在新闻出版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乃至大部分人生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新闻出版事业。虽然离退休的日子已不远,但他们仍坚守在岗位上。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我们发现,他们仍然像以往那样,刻苦钻研、不倦追求,并且做好了为新闻出版事业继续奉献的准备。这是新闻出版界的另一种“59岁现象”。一群普通的基层工作者,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一首勇于奉献、积极探索的新闻出版界的劳动者之歌。
在全国出版界,人民出版社的校对无疑是全国业者学习的榜样。而在人民出版社,有一位就连社长和编辑都会竖起大拇指的老校对,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党代会和两会文件等重要政治出版物,非要他来把最后一关不可,他就是人民出版社的新一代“校对王”——资深校对吴海平。
一上班就赶上出毛选
初中毕业,当过5年工程兵的吴海平,几乎是误打误撞进了出版业,从此一头扎进校对工作。“当时找工作比较容易,报考人民出版社后,经过简单的笔试面谈就进来了。”回顾过往,吴海平感慨地说,没想到自己会干起校对工作,而且一干就是37年。
1976年12月进入出版社,等到下一年的年初,吴海平就赶上了校对生涯的第一件大事: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做校对。对于“什么都不懂”的吴海平来说,参与这次重大任务,无疑是一次最好的入职教育。
“被抽调去校对的人中,很多人都是‘老校对’。”吴海平说,老同志工作特别敬业,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在校。而且,那时候没什么加班费,他们跟年轻人一样干劲十足,夜里加班毫无怨言。到第5个校次时,一位老同志发现,“上层建筑”写成了“上屋建筑”,堵住了一个重大差错。这件事,给刚上班几个月的吴海平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他感到,校对工作确实马虎不得。他说:“老同志的言传身教,让我受到很大教育,为以后养成较好的职业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学习,学校无所不在
对图书出版来说,校对就是“守门员”,要在出书前努力把所有差错“消灭掉”。这一工作性质,对校对人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让吴海平常常感到有压力。
受“文革”影响,吴海平在中学阶段没受到多少系统教育,这对起点不高的他来说,要干出点儿名堂来,非下苦功不可。1980年,吴海平考进了北京市东城区夜大,一下班就去上课,直到1984年毕业。
“很多老师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课讲得特别好。”吴海平说,白天在实践中学习,晚上在课堂里学习,自己的文字功底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到现在,他还保持着那时的“爱好”——喜欢苏轼的诗词,闲时也作些古体诗自乐。现在,遇见难度较大的繁体字图书、涉及古汉语知识较多的图书,编辑都要请他来担纲责校。
当然,大量知识是在工作中学到的。他说,只要做个有心人,不仅仅把校对当成一份职业,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积累很多经验。1993年,吴海平取得校对行业的最高职称,成为社内少有的拥有技术副编审的校对之一。
工具书“须臾不得离身”
37年来,由于工作出色,吴海平参与了包括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的校对工作,参加了《列宁全集》《列宁选集》等马列经典著作的校对工作,参加了粉碎“四人帮”至今历届党代会和两会文件的校对工作,并在多部著作中担任校对。
在吴海平看来,做好校对工作,就是要认真。“干校对时间越长,我越感到,认真两个字得仔细回味,真的领悟,并且铭记在心。”而要做到真的认真,就不可能快。每天下班后,吴海平的包里,总要带上没有看完的稿件,家已经成了他的第二个办公室。为了按时、保质地完成校对工作,他放弃了很多周末和节假日,书桌上的那盏台灯,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吴海平的第二个法宝是“查字典”。互联网飞速发展,吴海平却还守着自己的纸质工具书,他不爱上网,也没有时间上网,认为纸质工具书更加准确。他有很多工具书,《辞海》《辞源》《中华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应有尽有,翻得最勤的还是《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吴海平笑言,对他来说,这两部工具书简直是“须臾不得离身”,不知道翻烂了多少本。如果被单位派到别处去校稿,大部头的《辞海》一定是他行李中的“必备物品”。
很难放下校对工作
经历“铅与火”到“光与电”的转变,吴海平感到,现在的校对工作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还是喜欢手写原稿——他认为,创作者在键盘上敲字时要分散相当一部分精力在打字上,各类差错比手写稿要多很多,而且会产生很多“奇怪的错误”,校对的难度越来越大。
吴海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校对已经从原来的“校异同”为主发展到“校是非”为主,成为编辑工作的延伸,二者之间的责任界定,也不像原来那样清晰。只有眼勤、手勤、脑勤,才能做好校对工作。
“做校对多年,校出了很多错误,也留下不少遗憾。”吴海平说,校对工作是保障书稿文字质量的生命线,绝对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一本书出版后仍有不少错误,往小了说,会给出版社的声誉和经济造成损失,往大了说,会误导读者。
多年校对工作,也让吴海平养成了“职业病”,平常看书读报也是边看内容边挑错。“说老实话,现在出版物的差错太多了,有时感到特别痛心。”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他建议创作者更加重视自己的智慧结晶,编辑校对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他说,对校对来说,尤其不能心存侥幸,每一次都要全力以赴。
吴海平已经跟文字打了37年交道。按每个月85万字算,吴海平看过的书稿字数恐怕要以亿为计量单位。现在,他要退休了,人生将要开启一个新的阶段。但吴海平说,即使退休,自己也很难放下校对工作。“是人民出版社培养了我,如果出版社需要,我会继续贡献微薄之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