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数字出版的人才“瓶颈”问题难点与对策
2013-01-28 09:44:59  来源: 百道网

经过十几年的路程,数字化出版以其交互式、易检索、价格低廉的突出优点快步疾进。从发展方向来看,数字化出版取得了无可争议的优势地位已经是没有太大异议的问题了。

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的问题;当受众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以后,介质的变革理所当然。从更深的层次来观察和考虑,这实质上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代际更替。

一,数字化进程中“问题”的转化

数字化出版的进程,起步伊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向纵深拓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出现过标准规范问题、盈利模式问题、版权保护问题、市场拓展与规范问题、人才储备与培养问题。

在当下的大陆地区,市场拓展与规范、人才准备与培养这样两个问题成为在实际上阻碍数字化出版发展的“瓶颈”问题。

由于市场拓展与规范问题本质上是资源库建设及所有权问题,在大陆地区目前的出版态势下,既与著作权、出版权相关,也与出版企业改制后的经营格局、范围、趋向相关,更受到“不完整市场”及“不完全竞争”的影响与制约,牵涉面甚广,也非单个或部分出版企业能够依靠愿望、决心和力量可以解决,所以在此只以两个实际案例说明不能成功的必然性和可能成功的通道,不进行展开的论述。

二,全新产业发展模式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

(1)单纯的“编书—卖书”模式已成过去,代之以“信息采集—策划—市场推广—营销服务”模式;竞争贯穿于产业链的全过程中,具体体现为作者、稿件、市场的激烈争夺。内容提供者拥有市场控制力的创新能力除了表现为拥有更广泛的信息,出版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外,还表现为根据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专业人才对市场提供按需定制的专业化服务,这意味着出版企业将从简单地提供一种产品转向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

(2)如果说上述(1)的变化还发生在传统出版范围内的话,那么,更大的变化则是表现为数字化出版所代表的产业融合这样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产业融合实现的可能,它使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产业融合首先表现为产品的融合——即传统的电视、电影、广播、电信以及出版产业的不同产品之间所出现的程度不一的融合。信息技术革命迫使传统出版产业的增值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简单的知识传播转变为内容的生产和整合,或者提供在线的服务和交易。

这些变化必然引起相应的人才需求变化。行业面临严重匮乏的人才表现在以下几类:

(1) 敢于开拓创新的“纸”“网”两栖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2) 能够适应新运营模式的高级管理人才;
(3) 既懂传播内容,又了解市场并能有效营销的专业人才;
(4) 了解传播内容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点,还懂得以技术手段加以联系、表现的编辑人才;
(5)在信息采集与综合,网络开放、运营与管理,数字传播、印刷与复制等环节上的高技能人才。

三,上海地区数字化人才问题的难点

(1)传统出版行业与数字技术行业之间的错位与断层,造成上述复合型人才的严重匮乏

现阶段,基本上是IT行业的的人员在从事数字出版工作,而传统出版行业的出版人才参与其中的甚少。传统出版行业与数字技术行业之间的错位与断层,导致的结果是:在编辑人才方面有竞争优势的传统出版行业却在新媒体人才方面缺口巨大,使得全面参与数字出版几乎不可能;在技术方面拥有巨大优势的新兴企业,在学术、学识背景以及出版专业素质方面水平较低,使得数字出版在整体严谨性、专业性、规范性等方面有所缺失。。这一鸿沟短期内无法跨越;从长远来看,只有两者的合作无间,即大量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两个行业所用时,数字出版的前景才是真正光明的。

(2)传统出版行业平台过小,很难吸引数字出版人才

出版大国的中国远不是出版强国。经济规模不大致使出版行业的平台小,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人才。出版行业近几年的低迷状态也导致行业整体工资水平低,一般概念的出版人才也很难留住,遑论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有动辄年薪50万、100万的IT行业的对比,要吸引数字出版人才确实是非常比较困难的。近两年,有实力的大学出版社(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可以同意调配资源的大型出版集团(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在改变这种状况。

(3)由于赢利模式并非由自身掌控,传统出版企业缺乏真正引进与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动力

在数字出版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之时,在整个流程的上、中、下游分别存在着资源利用单一甚至浪费;数据整理雷同,重复开发;营销市场化程度远远不足等问题。

由于数字出版要求出版资源相对集中,单个传统出版单位自身拥有的资源一般不足以支撑数字出版业务;加之数字出版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传统出版单位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制约,难以驾驭;而赢利模式又并非由自身掌控,传统出版企业因此也缺乏真正的推进数字出版,引进与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动力。

(4)在缺乏专业培训机构和专业管理机构的情况下,自然也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新兴产业的兴起,需要有人才去推动;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系统的专业培训。上海新闻出版局所属的教育培训中心在传统出版方面的培训是比较成熟的。但在数字出版人的系统培训则还在摸索当中,还没有形成相关的专业机构和管理机构,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

四,关于上海地区数字化人才问题的建议与应对措施

(1)政策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为吸引人才制定了吸引许多优惠政策,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当数字出版跨出出版业这样一个单一的行业而成为新的的经济增长点时,希望成为信息产业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政府主管部门应把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作为专业特色特需人才,应考虑以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全国乃至海外的数字出版人才汇聚上海。

(2)交流平台

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是政府与企业的共同责任。因此,搭建平台,使传统出版企业人才与数字技术企业人才有机会进行交流,这是政府的应尽之责。这种交流与学习,既可以是实体性的培训学习,也可以虚拟性的网站,论坛等。

(3)培养基地。

任何一个新产业的诞生,都意味着新培训的开始。“救火”式的培训,可能造成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浪费。利用上海的数字内容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利用上海新闻出版局所属的上海教育培训中心的原有资源,建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开拓、建立系统有效的数字出版培训机制。内容包括从国外邀请数字出版专家,到国外定点培训机构,以及国内相关资质证书培训,等等。

(4)产学研一体

在一个较长的时段里,大陆地区高校在编辑出版方专业面的培养始终是与企业需求有距离的,其中关键在于两点:学生是从本科阶段起步的;教师基本上是无从业经验的。数字出版的人才教育应该吸取这一教训。现在,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等都实施了从行业大量引进出版行家以改进专业教育之路。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满足的;而这正是高等院校的优势所在。上海的高等院校、企业与研究机构正在通过合作科研课题,联合培养出版硕士等实践,探索产学研一体的数字出版人才培训模式。

责任编辑: 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