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别放任污染信息环境的“黑公关”
2019-05-03 16:29:39  来源: 法制日报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在形象建设上的投入逐渐加大,与之对应的是“黑公关”也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黑公关”开始泛滥,更多还是始于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崛起。内容生产的门槛降低,更便利的发稿条件,除了导致内容水准下降外,还让专盯“负面监督”的流量变现产业链成为可能。

 

       “黑公关”之所以难治,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资讯环境下,人人都掌握麦克风。另一方面也与其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有关,比如其用夸张的标题来夸大负面效果,很难被判定为内容失实,或者负面信息的表述往往介于客观陈述与诽谤之间,很难诉诸法律。再者,由于其背后的利益关系是相对隐蔽的,是否有金钱关系,已并不能成为判断“黑公关”的主要依据,以此为抓手也未必好打击。但是,如果同一媒体、自媒体多次针对同一企业、行业发布不实信息,那么就该提高警惕。是否有侵权事实,侵权事实是否短时间内达多次,都可以成为“黑公关”的判定标准。

 

       对于企业而言,“黑公关”直接损其声誉;对读者来说,原本清朗的资讯环境变得污浊不堪。而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黑公关”式的营生会污染社会的监督权,降低媒体监督的信誉阈值。无辜的企业被拖下水,花钱找打手的企业却坐收渔翁之利,由此只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生态。因此,自媒体平台必须肩负起主体责任,不能继续以法不责众为由,放任“黑公关”式写作。当然,在治理的同时,也要避免误伤,为公共言论的生产留下足够的空间。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