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雕版印刷“匠人”黄小建:重现饾版拱花技艺
2018-05-22 08:30:49  来源: 央广网浙江频道
    非遗不遗,匠心传承。5月16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黄小建名列其中。作为国内完整掌握“饾版拱花术”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坚守雕版印刷的非遗阵地长达40年?他又是如何重现饾版拱花的“纸上传奇”?近日,央广网记者专访了“匠人”黄小建,听他讲述属于他的匠心故事。

一学就是四十年与雕版印刷的缘份源远流长来到宝石山下,拾级而上是一处具有哥特式风情的小楼,这座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的小楼是黄小建6岁就开始居住的地方。高楼大厦拔地起,四十年弹指一挥间,黄小建就在这幢小楼的一个三居室里上演了他与饾版拱花的“纸上传奇”。

说到与雕版印刷的缘份,黄小建向记者回忆起1978年他刚加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工作时的场景。“那时候的浙江美术学院有一个水印工厂,我应聘进去接触到了雕版印刷这个行当。一个是我本身就对这个有兴趣,另一个原因是我哥哥从事美术方面的工作,我从小耳濡目染,美术功底比较扎实。”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市场不景气等种种原因,80年代初期,水印工厂撤销了。黄小建也被分流到了美院专门采购笔墨纸砚的部门里。“我那时候觉得很可惜。因为我还处于对雕版印刷刚刚入门的阶段,雕刻技艺也还不娴熟,但是工厂倒闭了,我只能不断地辗转于南京、江苏等地,去找有经验的师傅学艺”,黄小建告诉记者。

“然后到了2006年的某天,我在参加西泠印社拍卖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本《北平笺谱》,笺谱的前几页是用失传已久的‘饾版拱花术’制作而成的,我看了很惊讶,古人的技艺居然这么高超。从那天起,我就开始关注这种古老而又神秘的顶级雕版印刷技艺”,黄小建说。

破解“饾版拱花术”奥秘

成为国内完整掌握此法的人

所谓饾版,就是流行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种用木刻套版多色迭印的印刷方法,清代之后逐渐失传。饾,堆砌的意思,常用指一种古代的五色小饼“饾饤”。这种印刷办法因为外形似“饾饤”而被取名为饾版。

那么这种印刷法的原理是什么呢?黄小建向记者解释道:“饾版印刷的原理就是将需要印上不同颜色的部分,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分别刻成同样大小规格的版,逐次印在同一张纸上。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至于拱花,黄小建认为它给饾版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拱花其实就是在经过饾版套色以后,在平面印刷基础上,在柔软的宣纸表面压印出凸起的暗纹,让画面产生浅浮雕效果。原来的画可能是平面的,但经过拱花之后,就会变成立体的,这能给原来的画增添许多别致的雅趣。”

“其实饾版拱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传统的中国画就讲究落笔的深浅以及层次的叠加感。饾版的逐次印刷使得画面有了中国画着墨的深浅感和叠加感。而拱花则让整个画面都灵动起来,这就是中国画的精髓,兼具形神之美”,黄小建表示。

黄小建坦言,一开始研究“饾版拱花术”的时候难度非常地大。“实际上,饾版拱花在清朝之后就已经绝迹了,所以记载的文献资料非常地少。除此之外,国内也没有人会这项工艺了,我想去请教都没有人可请教”,黄小建说。

但出于对这种标志着国内雕版印刷术的尖端技艺的热爱,黄小建并没有因此放弃对“饾版拱花术”的探索与追寻,最终他从同样是传统印刷技艺的“拓碑”上找到了灵感。“拓碑是将纸覆在石碑上,然后刷墨揭下,就在纸上显现与石碑上同样的字形”,黄小建说,“那么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在木板上刻印相反凸起的字和画,然后借鉴拓碑的方法去完成拱花技艺。”

“饾版的话,我因为美术功底还可以,所以能辨别一幅画上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色彩,经过多年的练习,我已经能详细地把它区分出来”,黄小建告诉记者,“然后我刻好这些木板,逐次地刷上颜色,把它们分别套印在一张宣纸上,对应的位置的颜色不能有丝毫偏差,这也是我经过苦练才做到的。”

从一开始用水来拓印到现在隔着毛毡用健身球来回滚动出浮雕暗纹的效果,黄小建说这是他走了很多弯路,不断改进取得的结果:“我一开始想到把水刷在宣纸上,然后用毛刷弄出拱花效果,但时间长了纸张就会发黄,变得不美观。最终我改良后,用有重量的健身球来制造出拱花的效果。虽然这些谜底说破了似乎都很简单,但却是我日思夜想的结果。”

“我是一个苦行僧”

一千多块刻板见证“匠心”

从一开始学习雕版印刷到现在成为国内完全掌握“饾版拱花术”的人,这来源于黄小建40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一直觉得我是个苦行僧。40年以来,我都居住在这个闹中取静的旧楼里,家里的老物件也不舍得丢弃,我很恋旧,我也很坚持。我很苦,我也熬过来了,现在我真的把古人这项顶尖的雕版印刷技艺给重现于人世了。”

黄小建的坚持远不止于此。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一直致力于重新临摹、雕刻“饾版拱花术”的发明者、明代末年书画篆刻家胡正言的集大成之作《十竹斋画谱》,这一坚持又是六年光阴。“我从2009年开始刻,刻到了2016年,大概有200幅作品。在过去的40年里,我前前后后雕刻了一千多块刻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刻板都是我心血的结晶”,黄小建说。

近年来,由于“非遗热”的兴起,黄小建进入了公众的视线。他的“杭州雕版印刷技艺”项目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本人也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对此黄小建表示很感恩,他也认为非遗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非遗爱好者一起共同努力:“我之前去了很多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我也教授了许多热爱此种印刷术的学员一些基础技巧。我觉得这种印刷术是古老的,伟大的,我就有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去钻研并将它发扬光大。”

“现代的年轻人比较浮躁,也吃不了太多的苦。真正能够沉下心去学习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我现在有培养我唯一的儿子去学习“饾版拱花术”,黄小建感叹道,“我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项先进而具智慧的古老印刷术,更好地发挥‘匠人匠心’精神,为非遗事业真正地出一份力。”

 

责任编辑: 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