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专访》正文
于殿友:“及时于”毫厘不失
2016-11-18 08:45:01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达到较高境界以后,技术不再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熟练地掌握技能的人会更完整地去感受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熟悉于殿友的人都知道,在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里,他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及时于”。看似简单的3个字,既是上海烟印工友对他专业技术的认可,亦是他敬业实践的真实写照。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见到于殿友时,他正在为第五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凹版印刷员(职工组)决赛做准备。在这位“80后”凹印车间副主任身上,记者看到了如何不失之毫厘的真正注解。

扎根一线

与凹印车间“相濡以沫”

2012年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工程专业毕业后,于殿友就一头扎进生产一线,全心投入默默修炼为技术全才。因为基础扎实,业绩突出,在凹印车间的机台仅工作了一年,于殿友便调到了技术工艺岗位。

于殿友所从事的是印刷工艺标准、包装印刷产品质量、防伪技术等相关的技术攻关,精准是最基础的要求。每天的工作看似单调平凡,他却乐在其中,追求着每一个细节的完美。直到现在,于殿友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的日常工作结束后还会回到车间,查看现场的印制情况,参与设备调试。“机器24小时不停歇运转,不去看一眼心里总是不踏实。”因此,他把家搬到了离工厂仅几分钟车程的地方,一旦遇到任何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这正是“及时于”外号的由来。

也许很多人会疑惑,一位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会一直扎根一线不动摇?于殿友的理由很简单,来自专业院校的他,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缺乏,到生产一线恰好是弥补了他的短板。如今,于殿友的短板不再,长板更长。

攻克难题

精益求精勇攀行业高峰

近年来,于殿友一心挂在对印刷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上,带头研发的新工艺、新发明、新课题数不胜数:他进行了软盒卷烟商标纸张伸缩率与印版伸放参数的匹配性研究应用,提高了软盒卷烟商标的套印稳定性;他开展了卷烟包装防伪技术在凹印设备上的可行性研究与应用,通过工艺改进实现了阳光变色防伪印刷技术与电子变轨划痕迹变色防伪技术在联机凹印设备上的推广……

然而,对于这些成果,于殿友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话语中透露出工科生特有的坚韧与务实以及印刷人不计名利得失的奉献精神。曾经在印刷车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生产工班提出进口的博斯特820机组在高速印刷后出现供墨不足的问题时,于殿友协同设备科加强与跨国供应商的沟通,但是在国外设备商也表示无能为力时,他以课题攻关为抓手,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调研和质量分析,最终找出了问题主因,创造性地改造了设备出墨器中的匀墨系统,大大提高了设备在高速印刷过程中的供墨效率。

好钻研、爱钻研,在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后,于殿友也获得了一系列“奖励”:实用新型专利《平压平模切单元》授获权;参与起草编撰的《绿色印刷通用技术要求与评价方法 第二部分:凹版印刷》于2015年正式实施发布;他本人也获得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印刷精英称号。

言传身教

油墨香中的坚守与传承

在勤勉忘我、刻苦钻研的同时,于殿友也注重印刷技术的传授。从刚入车间的工人、工艺室工艺员,到如今的车间副主任,他深知印刷行业“传帮带”的重要性。“我自己也是师傅带着走过来的,现在带我的那些老师傅都已经退休了。我也希望能将我这十几年来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经验跟大家分享交流。”于殿友说。

除了自己的言传身教,他积极协同采购物流科,邀请专家为印刷机长讲解印刷生产技术、新材料、品种推广、生产中注意事项等技术课程。在培训过程中,他采取培训专家与印刷机长“点菜式”的现场互动互学,既融合日常事例,又融合现场演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新颖学习形式,颇受工友好评。

“达到较高境界以后,技术不再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熟练地掌握技能的人会更完整地去感受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这是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眼中的匠人。诚然,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匠人要么能够更好地改进技术,要么有能力去创造一种新的技术,于殿友即如此。他的所为为凹印技术在印刷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树立了标杆。

责任编辑: 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