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专访》正文
中石油彩印张红军:按需印刷盈利模式尚待清晰
2016-04-19 08:34:02  来源: 科印网

几乎所有出版社都有“按需”的需求,但是让出版社单独承担开展这一业务的投资风险又令其顾虑重重。对此张红军有一个设想:出版社拥有着按需印刷的业务资源优势,为了降低库存、减少图书报废,实现图书出版效益的最优化,出版社可与印刷企业达成为真正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共同的数据管理平台。

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彩印”)是《数字印刷》的老朋友,在2013年的采访过程中,总经理张红军曾为我们详细地勾画出中石油彩印在数字印刷领域的布局,并在采访的结尾透露,下一步企业的发力点将会是高速喷墨印刷。转眼间3年已过,我们如约再次拜访,与这位老朋友聊聊其在高速喷墨印刷技术探索过程中的那些感受与期许。

喷墨印后仍待完善

高速喷墨自面世之日起,就被业界看作是改变印刷未来格局的新技术。然而相对于国外高速喷墨印刷市场已从教育期转向高速发展期,国内高速喷墨印刷的应用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大多印刷企业因面临对数字印刷流程不熟悉、喷墨设备投入大等问题,仍持观望态度。而中石油彩印作为石油出版社的全资子公司,正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摩拳擦掌,希冀抢占高速喷墨印刷的“风口”。在历经两年的谨慎考察后,中石油彩印于2014年底投资近2000万引入高速喷墨印刷生产线,其中包括柯达鼎盛Prosper 1000高速喷墨印刷机、MBO折页设备以及地平线胶订线。

从设备安装到磨合调试历时近半年的时间,2015年下半年,中石油彩印开始正式运营高速喷墨印刷业务。目前,中石油彩印对于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应用主要定位于传统业务的补充,大批量业务仍然采用传统印刷,小批量业务正逐步向高速喷墨印刷设备转移。主要的客户群体是各大出版社,为其提供销售数量较小的科技类、专著类等图书的印制服务。“原来出版社出版此类图书,用传统印刷的方式印刷500本和1000本,价格相差不大,因此出版社通常选择直接印1000本,这样一来不仅造成库存积压,对于资源也是一种浪费。而利用高速喷墨印刷技术可以帮助出版社实现先销后印,我们现在合作的七八家出版社基本都是根据图书销售订单来按需印刷生产。”在张红军看来,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引入,为中石油彩印开拓了与更多出版社合作的新窗口。

之前十余年在数字印刷领域的实践经验,令中石油彩印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完善了企业自身的人员和管理问题,至于目前的应用阻力,张红军认为还是印后加工设备与印刷设备无法做到完全匹配,“我们之前设想的是高速喷墨印刷文件的拼版文件、印后加工设备可以和传统印刷一致,但实际操作后发现,传统印后设备与喷墨印后设备在折页方式上存在差异,致使拼大版后电子文件暂时还无法做到‘一次输出,多次加工’。”可见,为实现高速喷墨与传统印刷的应用融合,还需设备供应商不断优化印刷及印后设备,如精装、骑马钉等,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中石油彩印高速喷墨印刷生产线

盈利模式尚待清晰

2015年,出版领域布局数字印刷的脚步在加快,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出版重地。对此,张红军也有着同样的感受,“2015年上半年明显感觉各大出版社在关注按需出版的发展,到了下半年很多出版社已经付诸于实践,出版社成立POD中心或是自建印厂的消息也有耳闻”。出版社对按需出版的关注,无疑对推进我国按需出版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向传统印刷企业涉足按需印书业务传递出更多的绿色印刷生产转型信号。但按需出版在我国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印刷企业究竟要如何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同其他按需印书的先行者,中石油彩印的目标是尽快实现高速喷墨业务的盈亏平衡。在张红军看来,当下最为重要的还是做好出版社的短版书以及长销书重版的印刷服务,对于印刷服务前移,提供数据管理、与出版社合作出版断版书、发展物流等产业链的延伸,还未列在计划之中。如此选择,并不意味着中石油彩印秉承保守的发展观念,而是出版社出身的张红军对当下按需出版市场环境有着独到的看法。

“建立数据库是传统出版社转型数字出版的一个有利切入点,但就目前中国出版与印刷体制来看,下游印刷企业做数据管理还不现实,目前数据仍集中在出版社,我们作为生产端并没有管理数据的权限。除非能像国外出版社与印刷企业一样,真正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印刷企业才有管理数据的可能。”张红军谈道:“断版书会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更适合用激光设备印刷。高速喷墨技术的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连续开机’,如果用来印刷断版书,需要汇聚相当大的数量。此外,还要保证断版书开本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频繁更换纸卷。仅从印刷成本来看,高速喷墨要低于激光印刷,但如果量太小,恐怕就不具备低成本的优势了。”

张红军对于按需出版的谨慎探索,与其具有出版社背景不无关系,更多时候,他会站在出版社的角度来探索市场机会。比如我国出版系统包括编、印、发3个环节,一些印刷企业会希望将出版社的“印”和“发”承担下来。但对于出版社而言,发行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即使是按需印书,也要发回出版社走一遍发行流程。除此之外,出版社同样重视客户管理,很难将“发”的业务剥离给印刷企业。张红军认为,在推动按需出版的发展进程中,印刷企业需要有延伸发展的胆量与勇气,但因地制宜、选择时机同样重要。

与普通客户对具体印刷方式并不关心不同,出版社对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的活源早已在前端进行了细分,不同的印刷方式会采用不同的价格体系,并依据“价格最优”原则选择。对于出版社而言,传统与高速喷墨印刷的平衡点在800~1000本左右,但对于印刷企业而言,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设备投入成本,喷墨印刷的运营成本依然偏高。就当下的市场情况来看,采用高速喷墨技术实现按需出版还未达到获利的阶段,如何明晰高速喷墨的盈利模式仍是摆在中石油彩印面前的重要命题。

出版模式期待转变

众所周知,中国是出版大国,却不是出版强国,尽管每年的出版品种四十多万、图书码洋高达上千亿,但积压库存图书浪费的资源同样惊人。在张红军看来,按需出版势在必行,而其真正的驱动力还是要来自于出版流程的再造。当下,北京图书仓库外迁,加之库存图书属于出版社的流动资产,不能随意报废,而仓储成本又在不断提升,缩减仓储面积可能会成为出版社改变出版模式的一个契机。但可以预料,转变的过程将不乏艰辛。因为就目前的出版体系来看,编辑的考核指标更侧重于出版品种、销售回款的考核,很多出版社也在尝试改变考核制度。“如果出版社真正实现了‘库存最优化’,那么按需出版的春天可能就真的到来了!”张红军不无感慨。

实际上,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几乎所有出版社都有“按需”的需求,但是让出版社单独承担开展这一业务的投资风险又令其顾虑重重,除去高速喷墨技术巨额的资金投入外,印刷营业执照的办理、人才方面的建设均是阻力。在这里,张红军亦有一个设想:出版社拥有着按需印刷的业务资源优势,为了降低库存、减少图书报废,实现图书出版效益的最优化,即出版社和印刷企业达成为真正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共同的数据管理平台,打造全新的合作体。

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印刷企业,无论是从市场还是资源保护的角度而言,还是按需出版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但要令按需出版全面开花,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来自出版机构、印刷企业和设备供应商等的各方努力。

谈及未来的规划,张红军透露今年中石油彩印正在考虑寻找合作伙伴,可能会再引进一条高速喷墨生产线。至于是否会开拓包装等领域的业务,张红军表示目前还是希望专注于按需出版领域,“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传统产业投资在压缩,需求在下降,再要探索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已经不能如从前那样先上设备再做业务了,必须要有资源才能投入,即需求方和加工方要先形成战略联盟。”

高速喷墨的繁荣虽还有待时日,但任何新技术都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的过程。中石油彩印将一边稳健推进现有按需印书业务,一边不断思考、摸索更优的商业模式,在按需出版的发展道路上静静等待春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 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