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诗画世界里的女性情思
2019-03-12 08:47:2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一诗一世界,一画一情思。诗词和绘画中包含着古人最真实的生活经历、最真挚的情感体验。《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等图书,深入词章典故和笔墨丹青编织成的细微时空,引导读者关注那些中国传统女性的内心世界。

 

      关注女性生命体验

      诗词是最适合古代女性表达自己情思的体裁之一。《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通过解读一首首女性诗词,细看隐于诗词深处的女性内心世界和生命体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副主任杨凯介绍,书中所选女性作者均是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明清时期闺秀作家为主,上溯至诗经、汉魏以及南朝,采择选录唐宋时期部分诗词。所录作品还旁及晚清近代以来的女性诗词创作健将,如革命先驱秋瑾、女权先锋吕碧城、女学者沈祖棻等。每篇女性诗词作品下系鉴赏文一篇,由叶嘉莹、胡晓明、陈尚君等名家具体而微地鉴赏诗词本身的艺术价值。

 

      书中收录的沈彩《夜读》诗及其鉴赏就是一个典型范本。这首诗中女诗人描述自己深夜读书的体验。在女性普遍被禁锢在闺阁和家庭内,难以施展自己才学和抱负的封建时代,一个知识女性挑灯夜读经史典籍、追慕圣贤意义何在?鉴赏文总结道:“这首诗曲折地传达了封建社会有才华有知识的广大女性的心声……但诗人无意抗争,仅仅停留在自嘲和无奈屈服的层面。这也许就是时代的局限吧。”

 

      绘画是展现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又一途径。《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据该书责任编辑杨乐、钟韵介绍,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并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以及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什么是“女性空间”?作者巫鸿表示,“女性空间是一个空间整体——是以山水、花草、建筑、氛围、气候、色彩、气味、光线、声音和精心选择的居住者及其活动所营造出来的世界”。与单独的“女性人物”不同,通过“女性空间”,我们不仅能看到这位女性的容颜、装束、神态,还能知道她为什么站在这里,她的装束或神态赋予了她怎样的意义,画师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画作。如在书中,作者将康熙朝焦秉贞绘制的《桐荫仕女图》屏风作为完整物件而非平面画作进行讨论。它正面绘有《桐荫仕女图》,反面是康熙亲笔书写的西晋诗人张协的《洛禊赋》。着汉服的女性形象与描写古都洛阳的《洛禊赋》构成呼应关系,传达了康熙君临江南、一统王朝的象征意象。

 

      平凡生活发现美

      说到女性形象,大家一般会关注服饰、妆容,但《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借助“女性空间”这一视角,展现了女性形象在更多层面上的历史演变。如《洛神赋图》充分展现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神女轻盈的姿态、飘动的衣裙,特别是飞扬的飘带,呈现出当时流行的理想美人形象。到了隋唐时期,深宫御园中皇室丽人成为女性题材绘画的一个重点,《捣练图》等作品中的女性,与周边空间中人物、物品乃至建筑进行互动,女性心理状态最细腻的一面被表现出来。

 

      “书写家庭日常生活之悲欢是女性诗词最主要的题材。有限的社会交往,又决定了寄外诗及寄女性亲朋之作是女性诗词另一重要题材。”杨凯说,古代女性作者的从属地位影响到女性诗词中的情志。如婚姻是大部分传统女性的唯一归宿,婚前既不能自由选择,婚后更是“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于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便成为许多女子的共同期待。

 

      女性诗词的另一特点是对女性身份的反思。面对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一部分女性有所觉悟,如江珠在其诗钞自序中云“终日坐愁,藏身于针孔”,形象道出女性单调的针黹生涯与逼仄的生存空间的双重困境;“纵诗成白雪,舌长青莲,究与生平何补”(沈善宝《凤凰台上忆吹箫·寄兰仙妹》)等,则是女性词人激于性别限定对个人才华之摧抑所发出的不平之鸣。此外,能够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也是女性诗词的一大亮点,不但寻梅踏雪、听琴品茗等风雅之事,连“曝背”“染指甲”这样的小幸福,以及“糊窗”“补裘”等日常家务劳动,也能被女作者们写得诗性盎然。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