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粮店早没了,可新华书店一直在”
2018-12-21 07:56:3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两家都是小二楼,都是当年的“豪宅”,40年过去——

“粮店早没了,可新华书店一直在”

      在天津市新华书店河东区店经理张英弟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万新村一带还是比较荒凉的城乡接合部。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新华书店和粮店在此安家落户。

 

      “两家都是小二楼,当年在这一片儿算‘豪宅’了。粮店门口天天排大队。”那时的张英弟刚参加工作不久。说起粮店的门庭若市语气颇显无奈,“谁都得先吃饱啊。”

 

      “一晃眼快40年了,粮店早没了,可新华书店一直在。”张英弟说。

 

      如今的万新村居民区可谓地如其名——“万象更新”:不仅有大型购物中心,还有一座雅致的小公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之间离得也不远。而坐落于街角的新华书店万新村门市部(以下简称万新村店)始终与这里的居民相伴,一起拆迁,一起回迁,见证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数次沉浮,用不懈的奋斗诠释了基层新华书店的价值,更彰显出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

 

      从门可罗雀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老百姓不是不想看书,但那时工资才多少钱,想买一本书可要精打细算一番。”柜台里、书架上那一本本被几次三番拿起来又放回去的书,成了张英弟对上世纪80年代初万新村店最深的记忆。

 

      而在万新村店门店主任王岩璋的印象里,书店从来都是热闹的,“我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直在这里工作,很多文学爱好者总来,有时候还因为一本紧俏的小说或者诗歌想找我走个‘后门’。”她笑着告诉记者。

 

      也是在那时,包括万新村店在内的天津市河东区新华书店门店开始了“利润承包”的尝试。与之前的“码洋承包”不同,在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和缜密复杂的算账后,每一家门店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年终目标。“以前我们只管卖书,什么盈利啊、成本啊都不关心。自打利润承包后,哪怕是一张纸、一根皮筋都跟宝贝似的收好了,人家都说我们太会过日子了。”王岩璋的语言里总能透出天津人特有的幽默感。会过日子了,店里的日子自然就好过了。“除了每年上缴的利润在不断增长,我们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说起这些令人欣喜的过往,今年11月刚获得“改革开放40年图书发行业致敬活动”影响力人物提名的张英弟最先想到的是他的师傅们,那些从天津市新华书店1949年建店就默默奉献了一生的老新华人。“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明白了,作为新华书店的一分子身上担负的责任,为此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要把这份荣誉与使命交到年轻人的手里。”

 

      从不景气到店员当家后的扭亏为盈

      时间进入2010年,在网络购书和物流配送断裂的双重冲击下,万新村店原本有声有色的小日子一下子没了生气。回想那时的不景气,当年还是营业员的王岩璋历历在目,“门推开一半就停下了,人往里面望一眼就走了。”进门的读者越来越少,架上的图书越来越少,墙上的奖状越发显眼了。张英弟把强烈的“求生欲”归功于这些奖状,“读者冲着‘新华书店’这几个字来的,咱不能丢了脸。”

 

      万新村店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做出点样子来。可到底该怎么做,谁的心里也没有底。说起2011年第一次去北京台湖图书城的情形,如今已是门店负责人的王岩璋毫不掩饰当初的窘迫。“我们之前干了这么多年都是售后付款,那次是头一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心里七上八下的。”怎么选、选多少,如何避免产生沉淀库存,被推向市场的万新村店面对现实,必须做出改变。

 

      等、靠、要的守摊不是出路,想生存就要迈出去,哪怕深一脚、浅一脚也要走下去,这是万新村店十几名员工的共识。“资金周转的压力在进货模式转变后突显,倒逼着我们定岗定责,让店员自己当家。”张英弟说。从那时开始,每个店员手里都有一个小本,上面不仅记录着每天的销售和退货记录,读者的咨询和热门书籍也在上面。“日积月累下来,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门儿清’,不信您去问问。”张英弟语气中的自信不仅来自一个个小本,更来自从2011年至今金额不超5万元的常销库存。

 

      从“老邻居”到不断创新满足读者需要

      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红色基因”的新华书店,旗下的基层书店则是承载着这份基因的“毛细血管”,将文化营养输送给社区和乡镇居民,涵养着当地的文化与精神。万新村店也有同样的担当,同时也是众多从图存到图强、不断发展的新华书店中的一个代表。

 

      2016年完成店面提升改造后的万新村店,没有新锐的设计,没有高档的装修,200多平方米店堂宽敞明亮,大方实用。“山珍海味好吃,但不是老百姓的家常菜。我们和万新村一起成长发展,对这里的居民的阅读习惯与喜好非常了解。”在张英弟眼中,万新村店如同一位“老邻居”,与读者彼此相知相守,一同走过了近40年的岁月。

 

      “别看我们是一家‘老店’了,但在开拓市场、服务读者这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每到开学,我们都会在周围的幼儿园、小学做推广活动,欢迎家长带孩子一起来转转,他们的兴趣点是我们备货的重要参考。”在王岩璋的描述中,万新村店总在努力满足读者的需要,从主题出版物,到时下的畅销书和文学社科类的常销书;从各种亲子绘本、国学启蒙读物,到寓教于乐的文教产品;从点缀在书架上的绿植到特别为老年人准备的老花镜,店内的点点滴滴无一不体现一切以读者为本的经营理念。

 

      “几十年来,土路没了,粮店没了,这里的人情味儿却没变,万新村店的员工守的不是一个书店,而是一代代的居民和一个个家庭的文化需求,更是在传承新华书店的优秀传统。”张英弟简单朴实的表达中不仅饱含着真挚的感情,更印证了不忘初心的坚守成就了新华书店不断开拓创新的前行。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