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京腔京调:传递地道北京韵味
2018-04-16 08:21:5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鲁迅先生视北京为“继古开今”之地,李大钊将北京城市特色概括为“新旧兼容”,朱自清则将北京文化特色概括为“大、深、闲”三大特色,而老舍更是把北京的情、北京的味、自己的爱、自己的魂都写进了对北京的描述,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京味文学”。

很多名人大家,都把自己对于北京的热爱写进作品里。北京缘何获此青睐?或许对我们而言,北京是昨天,今天,也是明天,是一座永远的城。通过“京范儿”“北京老规矩”以及“京腔京调”,我们才能更加深刻体会这座城市的魅力。

“京范儿”是一种精神气质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所孕育滋养的一方人,也形成了其独有的气质和风采。何谓气质和风采,借用北京的方言,或许一句“范儿”更能准确传神地表达这种意思。那么,什么才是地道的“京范儿”?

打小儿在紫禁城边儿南池子长大的地道北京人、作家崔岱远以《京范儿》(中华书局)一书为读者讲述自己心中的“北京范儿”。“所谓‘京范儿’,就是讲的北京精神、北京气质。”崔岱远如是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道。

“北京作为连接东西南北的交汇点,各种文化荟萃交融;作为古都,无处不在的皇城文化;以及朱自清先生所概括的北京‘大、深、闲’三大特色。”在崔岱远看来,都涵盖着“京范儿”内容,“‘京范儿’就是不装,是东西南北文化,以及无处不在的皇城文化的荟萃和结晶。”

在《京范儿》中,崔岱远以细腻的笔法铺陈一些老北京人喜闻乐见的普通生活场景,描述这座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并以日常情景的感动,和极具亲和力的烟火气息,彰显这座城市的内涵和特质。

“我想写出一个北京孩子心底的北京。”崔岱远在该书序言中如是形容道:“那里有蓝天、白鸽、红墙、灰瓦,那里的街坊邻居们不紧不慢,行走在胡同里夕阳下长长的光影间,永远礼貌客气,永远干净体面,永远恬淡随和,带着京范儿,过着简单而讲究的日子。”

北京规矩具有代表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若要提到老规矩,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北京的老规矩。这不仅是因为北京的老规矩多,而且还因为北京的老规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老规矩,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老规矩的典范。”《北京老规矩》(中华书局)作者刘一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首善之区,其良好的风气、风尚影响着全国,“可以说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由刘一达创作的《北京老规矩》,目前已经再版7次。为何写作一本有关北京老规矩的书?刘一达告诉记者,这源于2014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北京老规矩》。很多考生因为不懂题目意思而发挥不理想,这引起了北京教委的重视,出版机构也开始聚焦这方面的选题图书。因为北京奥运写作《有理有面儿》和《有头有脸儿》两本相关礼仪图书的刘一达,应中华书局邀约,创作与北京老规矩相关的图书。

研究北京文化多年的刘一达,从3000多条规矩中挑选了200多条,从起居、会客、出行、交际和称呼5个方面,来反映北京老规矩。在刘一达看来,该书不是“老规矩大全”或“老规矩词典”,“整理的主要是那些接地气的,对现实生活还有用的老规矩。通过这些老规矩,举一反三,对北京老规矩有个大概全面的了解。因此,可以说本书不是北京‘老规矩大全’,却是北京老规矩的精华”。

京腔京调有韵味

“板儿爷”“逗闷子”“上赶着”“麻利儿”……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北京话是活的。”在刘一达看来,北京话更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特点,“历史上,北京是一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而它的语言正好体现了这种交融性。”刘一达举例说,像“猫腻儿”“齐活儿”是满语,“胡同儿”则是蒙古语。

继《北京老规矩》的畅销,刘一达再推这本写北京话的书——《北京话》(中华书局)。该书是其40多年搜集北京话的积累,正如其在书中序言所写:“本书的京味儿没的说。一个用北京话写了60多部书的人,对北京话道不出个幺二三来,那不是棒槌了吗?”

刘一达告诉记者,自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整理收集北京土话,书稿案头、日常记录土话的小本有几十个,“搜集北京话如同搞收藏,让人上瘾,现在仍在收集。”

“要把北京话写活,不能绷着脸,不能玩纯学术。”刘一达告诉记者,《北京话》之所以采用随笔的形式,就是期待读者在阅读时有跟自己面对面聊天儿的感觉,“从原稿的约30万字删到了现在的不足20万字,全书用精炼的语言梳理了北京话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了北京话的特色和韵味。”与以往写语言类图书所不同之处是,刘一达用“更接地气”来概括《北京话》。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