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北印毕业的她设计了冬奥会会徽
2017-12-21 12:26:20  来源: 腾讯网

林存真有很多标签:她是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大学平面设计的硕士生,她参与过北京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栅栏跨界中心的“国际设计周”,她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她是业内享有盛名的女设计师,她还是个滑雪爱好者。

不过对林存真而言,还有一个让她引以为傲的标签,那就是: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和北京2022年申冬奥和冬奥会标志的主要设计者。

林存真

从主编到学生的归零

1995年,林存真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设计系装潢专业。毕业之后,她进入了新闻出版总署工作。1996年,她开始策划创办《艺术与设计》杂志,一年后,想法变成铅字。

杂志期初发行间隔的周期很长,一直到1999年,也不过发行了8期,而令人欣喜的是,杂志已经开始盈利。在这个时候,25岁的副主编林存真却选择了离开去德国继续上学。

“我相信所有经历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办杂志是最好的安排,有天时地利,后来离开杂志也是最好的安排。就在办杂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我的导师,才有了后来去德国深造的机缘。”回忆当时离开杂志的选择,林存真如是说。

初到德国林存真毫无语言基础,上课要靠同桌翻译,而她凭借一股拼劲,用了6个月就过了语言关。三年后毕业,林存真回到北京,进入央美任教。

压哨交出的作品被选中

12月15日20:22分,林存真带着她和自己团队设计的“墨舞冬奥”这一瞩目的2022年冬奥会会徽又一次让世界为之惊叹。

对林存真而言,这是一次异乎寻常的经历,会让她终身难忘;这也是一位中国设计师的责任和担当。听听她设计2022年冬奥会会徽背后的故事,也许会对“墨舞冬奥”有更深的理解和更真的感情:

2016年7月31日,是北京申冬奥成功一周年纪念日。北京冬奥组委从长城发出邀请,面向全球征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

一切,开始启动。

两个月后的9月,中央美院承办了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期。在会上,冬奥组委的官员、IOC的官员,前几届的会徽设计者和里约的艺术总监悉数到场,探讨冬奥会会徽设计。也就从这时起,林存真心里开始上了发条:要开始真正非常慎重的来开始做会徽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决心做就要做出个名堂。万事开始下笔都是最难的,想的很多东西,考虑的很多东西付诸于画面,还需要有较清晰的头绪。

“30号最后一天交,我们29号才差不多说可以打印了。交了彩色稿、黑白稿还有一些应用设计案例的效果图。”

申冬奥会徽也出自她手

交稿之后深出一口气,可想而知从下笔做到交定稿,林存真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尤其,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申冬奥会徽的设计者。

时间翻回到2015年7月31日, 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尘埃落定,北京将成为历史上首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彼时那个经典的“冬”字申冬奥会徽,就出自林存真之手。

2014年农历春节,林存真的团队接到了参与投稿申冬奥会徽设计的任务,截稿时间非常紧迫,就在3月。创意的确立花费的时间并不长,团队很快确认了汉字“冬”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而在表现形式上,林存真陷入了纠结。

在字体选择上,她带领自己的团队查询了大量的书法资料,看过中国历史上书法名家的大部分字体,但都觉得古人的“冬”字都在一定的篇章里,单独拿出来不太合适。她还找过美院邱振中教授撰写过几个字体,最终从各种不同的“冬”确认了成稿的图案。

被“冬”字写满的长卷

2年之后,一个全新的设计任务,仍然没有绕开这个冬字。

从2022年冬奥会会徽的颜色的选择和设计形态看来,林存真介绍她选择跟冰雪相关的主题色。在她眼里,特别喜庆的,特别冰冷的都无法单一呈现她内心对北京冬奥会的主题构想。

林存真透露说,会徽颜色的渐变色考虑到届时北京奥运会举办,相对有动态效果的颜色会有一些动态光效。于是,她定下了自己会徽的主基调:冰雪相关的,中间穿插跳跃颜色,从国旗上选择了红黄渐变的颜色。

开始这一庞大的工程时,已经做好了过程艰辛的心理准备。可没想到细节处的处理,就让林存真一次又一次反复修改,这是她一贯做事的风格,“对形态的调整上,最困难的是,中间弧线的关系,调整了太多太多词了。”最开始,怎么都调不好弧线的关系。于是,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直到满意为止。

颜色要立体,结构更要立体,这样看上去灵动,飘逸。上半部分而言融入一些立体概念。而下面部分“滑雪”更倾向于抽象表达,“下面是个滑雪的人,抽象到什么程度,还得让人家看得到,能有滑雪时背着手的状态,不能太写实。我们看到弧线,还有层峦叠嶂的关系,还有在雪山上一层层的山,雪山、雪道、长城、蜿蜒叠嶂,把人、山、长城都结合在一起就这个型的配合度挺难。

在林存真看来,书法的书写是一种运动,滑冰滑雪也是一种运动。背后,总有内心的波动,困难也就随之而来。回忆设计过程,林寸真难忘的是跟自己儿子一同来参与,“我学生也写,我儿子也来写,好多人都写,没说是写什么,就是大家一块画,做了好多尝试和努力,有一卷纸写了一大长串。“林存真在各种笔的来换间去找那种感觉。

甚至朋友还跟林存真开玩笑说,“你应该喝点酒感觉更好,要一种状态的感觉兴奋的。

半夜也随时接电话的团队

创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设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会徽的这次艺术创作,用林存真的话形容,就有坎儿,“艺术创作都有坎儿,就是掉在里面出不来的,然后要慢慢坚持,越过这个坎儿。”

在回忆起创作中的瓶颈时,林存真记忆犹新,“ 2月中旬,我们怎么也调不好颜色,图形怎么动怎么别扭,完全没办法了。”加班到11点多后,林存真和两个学生一起尝试,可她自己是怎么做都不对,完全崩溃了!他们看我是比较激动的,就完全像是失败和挫败了。

情急中,林存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马上把机器关了,就回家睡觉。她告诉自己:实在做不下去时,会做越糟糕,我就感觉越改越差,没有审美了。然后就需要安静一晚让自己沉淀,清醒一下、找回新鲜的感觉,第二天换换脑子,再回来看看就会找到另外的解决办法。”林存真按自己的方法试了一圈,果然隔天就找到了新鲜的感觉。

如此庞大的工程,林存真当然不是一个人战斗。她的团队老师们,教授们紧跟林存真的步伐,“我曾晚上12点给杭海老师打电话,我都不知他睡觉没有,但他随时在,打电话随时接,所有问题都随时帮你解决。”贵人相助,是为心中那份责任。

冬残奥会的会徽设计同样出自于林存真之手。做研究,看项目,残疾运动员的那份精神打动了林存真,“他们的精神让我挺感动的,挺震撼的,所以我要把残疾人这种精神表现在会徽设计里。“所以残奥会的会徽会看到更有力量,更有内在的张力,虽然线条没奥运会的线条多,但每一个线条都更有力量感。

在林存真心里,残奥会的会徽的意义是飞跃的精神,战胜自己,飞跃的心理出自要飞的一群人。

耗时一年多的设计终于开花结果,公之于众,换来外界的普遍好评。而这一年,对林存真来说,像是让她“重新学了一遍图形一样”,“修改设计的过程,我反复研究,反复调整,无限接近完美。那时也会崩溃,反倒是到了一种境界,就是当你再修改上百次的时候,发现你还能把它改好,那时会觉得,挺让人高兴的。那么多次修改后,还能再提升自己。”回望这极有意义的一年,林存真感慨颇多。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