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六年磨出六卷本
2016-12-14 11:39:5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近日,由武汉出版社主办的“纪念秦兆阳百年诞辰暨《秦兆阳文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作家、评论家、学者、出版者及秦兆阳家乡的代表、秦兆阳家属分别在座谈会上发言。“六卷本《秦兆阳文集》出版凝聚着秦兆阳纯正高雅的心血情思”“是铮铮业绩的辉煌史记”“是我国文学界、出版界的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件事情”……中国现代文学馆已正式入藏该书,使之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献之一。

如今,回想起六卷本《秦兆阳文集》的编纂过程,往事历历在目。

组建编辑团队

2013年6月,我去北京参加学习,因为学习的地点是在怀柔区且是封闭式的,所以报到的前一天,到了北京后立即办了两件事,一是去中国出版协会领取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证书和相关文件,二是与秦兆阳先生的女儿秦晴约好当天晚上在她家里谈关于《秦兆阳文集》的出版及签约事宜。

合同签好,时间也有些晚,秦晴、秦万里姐弟俩陪着我走了很远,非要七拐八拐送我到可以坐车的地方。心里十分感激!

秦兆阳,湖北省团风县枣树店村人,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编辑家。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引起重视、值得学界深入研究。因为种种原因,这样一位命运坎坷的多面手、大家,他的作品之前从未以“文集”的形式出版。武汉出版社在规划现当代文化名人文集选题的时候,就注意到从湖北黄冈走出来的秦兆阳先生的作品的出版和研究现状与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匹配的问题。由于武汉社长期跟踪出版现当代作家作品,出版文集的重担自然由武汉社承担。

在搜集整理文集资料的过程中,出版社得到了秦兆阳先生女儿秦晴、女婿陈恭怀、儿子秦万里等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出版社组织精兵强将,在原社长彭小华、何为和现任社长朱向梅的指导下,副总编辑邹德清任该项目统筹,我任执行统筹。《文集》责任编辑刘国刚、王远彦、吕植壮、杨建文、万忠等,都是武汉社专业素养深厚、编辑经验丰富的资深老编辑,可以说是出版社的精兵强将。

堪比学术工程

以秦兆阳的子女为主,出版社编辑积极跟进,自2010年开始,着手搜寻秦兆阳作品的工作。先是阅读社会各界的回忆录、纪念文章,查找相关的档案,阅读相关的材料,获取大量的线索,探寻秦兆阳生命的轨迹;考证其发表作品使用的笔名,搜寻秦兆阳不同时期出版的集子、发表文章的报刊、文献以及手迹手稿、图片、照片,复印、扫描、拍照甚至抄录。接着,便开始大量艰苦细致的披沙拣金、考证甄别的工作,厘清秦兆阳创作的轨迹,将其作品按文体进行了整理分卷,并整理出各卷的初步目录——至此,完成了《文集》的初步整理编纂工作。与同为武汉社出版的《聂绀弩全集》的整理编纂有所不同的是,秦兆阳家人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并且,这份工作在《文集》的编纂、编辑几近完成时,仍在进行。

应该说,编辑整理名家文集,是一项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工程,理论上应该由研究机构完成,出版社只进行编辑加工工作。有时,因为关注的兴趣点不同,因为所拥有材料的局限,也因为研究的课题没有立项的机会……作为出版者,就要做大量垦荒式的工作。《聂绀弩全集》整理编纂、编辑工作就是一个经典案例。1998年,学术界鲜有人研究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聂绀弩,而聂绀弩的女儿、女婿已先于聂老去世,出版社几乎独立担纲聂绀弩的生平研究,查找搜寻到聂绀弩几乎全部的创作。然后,在专家的指导下,整理编纂、编辑十卷本《聂绀弩全集》。这一拓荒式工作的成功,为出版社整理、编纂、编辑中国现代文化名人文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艰苦的搜寻、整理、编纂、编辑工作,也锻炼培养了编辑。

“磨稿亿万字,多少悲欢泪;休云编者痴,我识其中味。”这是秦兆阳几十年编辑工作的真实写照,他创造性地打磨作家作品,以致中国文坛长期尊崇秦兆阳式的编辑——以培养作家、出版好作品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出版史绕不开的。”诗人邵燕祥曾如是表达对秦兆阳的崇敬之情。

六年打造精品

在长达6年的编纂、编辑工作中,编辑细细地梳理,用心感受。编辑和秦兆阳的家属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所有与编辑间的交流,都是由秦晴及丈夫陈恭怀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完成。因为对《文集》的敬畏和对秦老人品的尊崇,双方的合作交流十分默契、友善、愉快。

2015年,出版社在完成六卷本《文集》的编辑后,做了数码打印的样书快递到北京。3个月后,秦兆阳的家人又搜寻出少数秦老发表过的文章和部分手稿,并请求对《文集》中4卷的排列顺序作调整。出版社充分体会到秦兆阳家人对父亲作品的情感,同意了这一请求。这也意味着《文集》有4卷的排版编辑工作差不多重来。重新调整总目、各卷的目录和所有的页码。在创作年表与各卷核校的时候,编辑也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作品创作时间和发表时间的问题;篇目前后对应存在差异的问题;大量的手稿因时间的久远,漫漶不清,其家人也难以辨认……秦兆阳家人因感动于编辑工作的细致与艰辛,多次致电表示感谢,并再三要给编辑支付报酬。而编辑则因秦兆阳作品结集出版的重大意义和对作者人格魅力的钦佩,也多次谢绝了这份让人感动、备受鼓舞的心意。

“天因多情故不老”,秦兆阳先生留给世人的远不止一份文献一份遗产,他留给世人的还有纯真善良、美好高尚的为人品格和处世的情操!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