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红色气质》:时长虽短“气质”不减
2016-07-13 16:10:41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由新华社打造的微电影形态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自6月20日上线以来,除在互联网和各移动终端热播外,目前已在广东、海南、甘肃等地的33家电视台及各地户外大屏等平台播出,共有超过1.6亿用户通过各终端收看此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而《红色气质》英文版自7月1日登陆脸谱、推特等海外社交平台后,也已吸引超过100万海外用户浏览。

日前,在新华社总编室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办的“融媒时代正面报道的创新”研讨会上,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清华大学、人民网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红色气质》为例,就相关主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9分5秒浓缩95年光辉历程

作为献给党95岁生日的礼物,《红色气质》以9分5秒的时长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该片以瞿秋白女儿瞿独伊的回忆为主线,通过她的个人视角展现共产党人个人、家庭和国家、民族命运的联系。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3D还原的历史瞬间,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新媒体理念和技术制造的特效,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着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

“这一作品的创意、制作过程和一般的影视产品有所不同。”《红色气质》主创李柯勇介绍,该片全部用老照片+特效的静态拼接方式,而不是用录像+视频的传统手法制作而成。“我们想做的就是把一个‘高大上’的政治主题讲得走心,要找到巧妙的切口和载体,以小见大表现主题。而用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老照片这一创意成为了整个影片的核心。”

在谈到策划制作该片的体会时,《红色气质》策划、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认为,一方面是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当第一时间看到成片时,我们的感受是特效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还是情感的张力、内容的厚度、故事的独特性吸引着我们。”另一方面,在融媒体时代,业界需要对内容重新定义。内容已不仅仅是文字形态,还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因此,内容为王必须与创新为要相结合。

“正是这种照片与特效的适度有效结合,给这部片子带来了浓浓的浪漫主义气质,这里面的温度、历史感都深深融入影像和特效之中。”人民网视频部副主任游海滨说道。

以情动人 春风化雨

“小是美好的,但小也是见功力的。”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中国纪录片协会秘书长赵捷谈道,当下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一段视频的耐心可能只有几秒钟的时间,《红色气质》在高度浓缩的时间里把一段历史讲述出来,让人不反感且有代入感,在吸引人的同时从中还能得到一点什么,这是该片给人的最大震撼。

“这部片子的‘气质’既高雅又接地气,它用一个故事串起宏大的话题,这是符合移动媒体时代传播要求的。”壹读传媒视频出品人李强说道。而对于《红色气质》所具有的“气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王甫认为,该片整个创作是在宣传我们党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但是没有从口号出发,没有从主义出发,而是把人文精神和政治信仰融为一体,让所有人都能很容易地接受它。

对于《红色气质》掀起的“红色风”,究其原因,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张辅评认为,主要因为该片内容经典、主题宏大、构思精巧,“从创意到制作十分精良;角度新颖,开头和结尾非常巧妙,让人印象深刻;手法新潮,片中运用了前沿3D技术让照片跨越时空,真实且有质感;叙事清新,改变了以往红色主题的话语方式,把饱满的情感蕴藏在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里,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深入每一位观众的心底。”

谈及观看《红色气质》后的感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认为,这部作品虽然以情动人,融入了亲情、友情和豪情等,但是没有说教和滥情,而是用后代人讲述老照片的方式,用与新华社相关的几个线索予以贯穿,表达形式的创新值得肯定。同时,作品构思比较巧妙,以新华社老记者瞿独伊对瞿秋白的回忆开头,作品首尾都谈到了瞿秋白,同时还展示了为理想奋斗的红色群像的气质,点面结合,较好地凸显了作品主题。

“希望《红色气质》只是一个开篇,今后还可以做得更多样一点,做成一个系列。”优酷总编室主任张国伟的期待也代表了众多与会者的意愿。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