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节气光阴 流年生活
2016-07-13 08:09:3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曾经,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农事活动的依据,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标点符号。然而,随着农耕生活离很多人越来越远,节气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些关于节气的图书,将带领我们重新领略四季变换之美,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7月7日,小暑节气来临。“暑”指炎热,“小”指热的程度。小暑的意思就是天气开始炎热,但还不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时节,南方的梅雨季节即将结束,而人们常说的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就要开始了。很多地方有“头伏”吃饺子的习俗,因为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吃不下东西,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记录季节变换 普及传统文化

谷雨为什么要去祭拜仓颉?白露该怎么过?小暑要吃苦菜,苦菜是什么菜……申赋渔的《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记录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农村一年的生活,自然的变化,农事的过程,民俗的故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书中将二十四节气分成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是一种印刷色,春红、夏绿、秋黄、冬紫。农民画家按文字的内容为每个节气创作了一幅农民画,大红大绿,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不只写二十四节气里的习俗,也写背后的文化传统、写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与生活美学。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则是一套儿童绘本,主人公牙牙来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在这个黄河流域的小村庄,她体验到不同节气的天文、气象、物候、民俗活动。“科学的启蒙要从孩子接触这个世界开始,我们不必生硬地告诉孩子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但可以引导他们感受节气带来的变化。”作者高春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图书很多,但多偏知识性,即便是漫画也属成人视角,所以想写一本专门给孩子们看的节气书。创作中,高春香注重直观、趣味,力求将中华传统乡土文化拉回到今天孩子的身边。如关于节气变化与天体运行的关系,运用“节气时钟”来表示,通俗易懂。

“古人尊重节气时辰,以二十四节气为生活的参照进行春耕秋收,夏盈冬藏。”《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一书中,作者沈善书通过相关的诗词,介绍节气的故事。全书分为春之美、夏之幽、秋之凉、冬之寂4个部分,用“节气光阴这味药”,让越来越浮躁的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流年生活。

相似的,《四季小品》也以时令节气为顺序,记录自然风物的季节变换。作者朱伟出生于一个四季分明的江南水乡小城。长大后,他下乡到东北,领略了与江南水乡截然不同的四季。自序中,朱伟透露,汪曾祺在张家口下乡时写的散文《葡萄月令》,引导他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从唐诗宋词溯汉魏六朝诗,从汉魏六朝诗再溯《诗经》楚辞,他发现,无数代人以不断承续着的生命,在丰富着循环往复四季的讴歌。“人生就这样,沉浸在一年年的四季更迭中。”朱伟感叹道。

还原民俗趣事 感受古人智慧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浪漫的传说,还有纯朴的习俗、庄严的仪式。“我写下这本书,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与节气相关的民俗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古典美。”在《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中,沈善书如此写道。书中,作者借古典诗词,还原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民俗。如立春时,唐代百姓比较注重“咬春”,即食春盘之中装盛的春日野菜,尤其是生咬萝卜,大人们还根据小孩咬的萝卜深浅判断牙齿好坏。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而根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人们要举办盛大活动庆祝立春的到来,妇人小孩头戴彩纸剪成的小旗子,或是戴金银点缀的彩绳,走亲访友间互相赠送。

“清明祭祖、立夏称人斗蛋、白露收集露水等,这些我小时候都经历过,印象特别深,写起来就像回到童年。”申赋渔在《光阴:中国人的节气》中,也对民俗活动做了细致刻画。如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早早地,人们就乘着画舫或是摇着小船,躲到莲叶无边的荷花荡中,去避暑——吹着清风,扯着闲话,剥着莲蓬,听着远处的歌谣。”为了消暑,人们颇费心机:有的人家,在近水的花园里盖起一座凉亭,用水车把水引到凉亭的顶上,水流不停,在亭子的四周形成水帘;有的人家,在院子里搭起凉棚,在地下挖上几口井,再在井上铺上竹器;至于普通百姓,打个赤膊,摇一把芭蕉扇,到晚上,左邻右舍聚到一块,说几段狐仙鬼怪的故事,吓出一身冷汗,倒也自得其乐。

提到自己所经历的民俗趣事,高春香想到的都是山西老家的食物。立春时吃春饼,叫打春;惊蛰吃梨,天干物燥,吃了不上火;大寒节气灶王节,吃糖果祭灶神等。在《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一书中,高春香也描写了许多节气民俗典故。如冬至时,古人要画“九九消寒图”,来挨过漫长寒冷的冬天。首先画一幅有九朵梅花的素梅,每朵梅花九个花瓣。从冬至这天起,每过一天就为一个花瓣涂上颜色,涂完一朵梅花,就过了一个“九”,涂完九朵,冬天就过去了。

在朱伟看来,冬天最值得回味的要数除夕的年夜饭。在《四季小品》中,作者写记忆中最早的年夜饭,是沐浴在五颜六色的光芒之中的。“铜锅里金黄色的蛋饺、雪白的鱼圆、翠绿的菠菜,游曳着鲜红火腿的满满一锅,从灶上直接端到桌上,绿黄红白就都在持续的沸腾中颤颤巍巍,一家人都被笼罩在其乐融融中。”时光流逝,随着父母过世,作者才忽然意识到,“年饭的欢欣其实是在子孙满堂的回归中。当只剩一个个独立的彼此面对面的小家时,那种辛勤筹备的丰盛也就失去了意义——零落的爆竹声中,暖锅刚刚端上,转瞬也就凉了。”

品味诗意生活 珍惜人生四季

当农耕文明已远去,节气对现代人诗意生活的启示,依然意味深长。“《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启发孩子们,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我们应该关注自然、关注衣食的最初来源。”高春香介绍,为了帮助更多的家长、孩子学习二十四节气,自今年2月5日立春起,她在一家在线教育网络平台开设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免费课程,策划节气活动,引导听课的孩子们做好节气自然笔记。据了解,目前已有9000多人次收听这门课程。此外,高春香还开设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社团”,引导全国各地的孩子、家长以图片、文章的形式,分享节气。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的结尾,申赋渔特意辟出二十四格,请读者在每个节气到来时采摘一片喜欢的花草树叶粘贴在里面。经过这样的互动,作者一个人的书就变成了由读者与作者合作而成的作品。在申赋渔看来,明白了节气,就理解了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为人处世的态度。他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实就是简单平常的生活,因为传统文化不只是写在书上,而且融在生活当中。

《四季小品》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年轻时往往忙于与时间赛跑,不知道珍惜一年年的春花秋月。等意识到还拥有的岁月其实已经无多时,回顾已走过路途,才看到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在一个个春夏秋冬清晰的画框里;才意识到人生其实是航行在四季航道中的一叶扁舟,若不在意途中风景,看不到航标,时时都会怅然若失。”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忙于奔波,总要等春花谢了一地,秋雨淅沥了好久,才意识到春去秋来。朱伟希望,这本书对读者珍惜自己的人生四季有所帮助。

“于我而言,诗词赏读类作品的书写,是对于陈旧往事的一种翻新、清理。”沈善书说,《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寄托了他的人生志向:今生,我不当唐诗里豪情万丈的剑客,亦不做宋词里流连烟花柳巷的风月男子,我只想做田园深处耕云种月的温润书生,写如清茶般简淡平和的字,云游在古典书卷中。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