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让科学精神“活”起来
2016-05-09 08:24:4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当一名科学家,是许多人儿时的梦想。但科学家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前不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生故事,把华罗庚、陈景润、王元、陆汝钤、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周培源、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这些科学大师求真务实、严谨认真、严于律己、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写“活”了,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上市3个月,销售近万册,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科学家的灯火永不熄灭

《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的作者萨苏作为知名“京味作家”,自幼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大院内长大,与华罗庚、陈景润、童第周等“神仙人物”为邻,其父师从华罗庚,内心一直都有着科学家情结。

“我没法忘记科学院给我留下的印记,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要强、勤奋、宽厚待人,无论走到哪里,想来都不会改变了。”记忆里那些穿着跨栏背心搬蜂窝煤、骑自行车取牛奶的叔叔,都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就连一起斗蛐蛐儿的小伙伴儿,也是在国际比赛上屡屡获奖的天才少年。普通人只看到他们的光环,但是在萨苏眼里,这些科学大腕纯朴亲切、不拘小节,甚至还有点糊涂。可一旦回到科研的世界里,他们又变得一丝不苟,傲似王侯。

“科学和探索的精神,从小在我心中埋下了根深蒂固的种子。”从2002年起萨苏便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在个人博客上写作“科学院的故事”,所讲述的故事和人物,一部分是萨苏亲眼所见,另一部分则是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还原了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故事诙谐幽默,受到了大批粉丝关注,很多人每天守在电脑前等着看更新的内容。时隔十几年,终于集结为《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一书。

“目标是成为您所著图书的责编”

“萨老师您好!学生时代,我就每天在宿舍看完您的文章才睡觉,等我当了编辑,就觉得我的职业目标就是成为您所著图书的责编。”这是2007年在出版社做编辑、现《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的策划和责任编辑杨颖在萨苏博客上的留言,她没有想到,就是这一留言,让她成了萨苏的御用编辑。

2004年,还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的杨颖从网上“亦舒论坛”上看到一篇萨苏写的科学院科学家的故事,她顿时感到“很感人,有些是流泪看完的”。

杨颖记得,在看《中国的眼睛》这篇文章时,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中国最出色的密码算法专家章照止的精神让她感动得流泪。他的眼睛基本看不到东西,但他在数学的世界里摸索,走得那样精彩。“……用半盲的双目擦亮‘中国的眼睛’,而‘中国的眼睛’的女儿,她看不见。这篇文章结尾的这句话更是让人泪洒衣襟。”而后,每天晚上,看萨苏更新的科学家的文章就成了杨颖的常态。

在杨颖看来,作为科学院的子弟,科学家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在萨苏这里都有所继承,比如勤奋、谦逊。“萨苏是一家知名企业的IT工程师,平日里工作繁忙,还要抽身去电视台、电台,因为他是多档节目的嘉宾,能用于写作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杨颖说,萨苏从小在科学院长大,积累了珍贵的素材。多年的耳濡目染,让他对科学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刻的感悟。所有这些以他特有的“萨氏幽默”表达出来,就形成了《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亦庄亦谐、笑中有泪的整体风格,立意很高,同时可读性又很强。“我们认为可以收到很好的市场效果。”

一幅不同于以往的科学家群像

如何让科学大师们的科学精神重放光芒,让高贵的精神遗产薪火相传?《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一书为出版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人们心里,中国科学院是名副其实的象牙塔,陈景润、华罗庚的名字如雷贯耳,成为几代人的榜样,但大多数人对他们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寥寥几行的介绍。对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很多读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中,萨苏回忆了自己在中国科学院大院里长大的往事,用独特的视角描摹了一幅不同于以往的科学家群像。

在萨苏的笔下,科学精英们是诚朴、率真而可爱的。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女程序员张绮霞,上世纪50年代以匠人般的精神在稿纸上编程。数学家龙瑞麟身患肺癌,在医院病床紧张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回家休养,为了不影响妻儿,他到屋外搞计算,直至生命烛光的熄灭……

在书中,擅长以诙谐的笔调描摹人物,并挖掘出平凡故事中的动人之处的萨苏,以说书人的口吻还原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