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文化》正文
“抢救”22种民族古文字背后
2015-08-01 09:52:4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它是一个保存“国宝级”专家“绝学”的项目,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学术普及意义;

它在出版界首创以多媒体系列形式全面梳理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遗产,呈现形式可谓独特。

这就是“中国民族古文字导论多媒体系列”项目。该项目由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与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联合策划,包括22种音像版、22种纸质版、22种英文版。目前,音像版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2016年年底项目全部完成。

这一以多媒体系列形式全面介绍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的项目,目前在我国出版界还是首创。

策划这个项目缘起,是由于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总编辑李旭和他硕士研究生导师穆鸿利教授之间的一个故事。

2014年10月,东北师范大学女真史专家穆鸿利教授到安徽合肥商讨文集出版事宜。近几年,李旭一直在策划出版甲骨文、金文、篆书一类的古文字图书选题,他突然想到上大学时曾听过导师讲授的女真文课程,而目前识别女真文字的学者寥寥无几,几近失传。于是,李旭便提议,请导师录制《女真文字导论》视频。

“从9点到12点,80多岁的老学者,全程脱稿,对中国民族古文字的概况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我们几位项目小组的听众听得如痴如醉,感受到一位文化学者的魅力和中国民族古文字的魅力。”李旭在导师演讲中还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中国的民族古文字有29种,北方15种、南方14种。职业敏感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抢救性意义的大工程。

之后,李旭立即与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进行沟通,并在多次研讨基础上起草了一份选题策划书和战略合作协议。

但李旭的一腔热情起初却被泼了冷水。有些同事觉得,这个项目太冷门,难度大,投入大,没有做的必要。李旭坚持一定要做,他甚至给社长刘桂霞立了军令状,项目做不好就扣他工资。安徽出版集团上上下下经过多方论证后,总编辑林清发非常支持,刘桂霞拍板同意,这个重大项目终于开始启动。

项目邀请全国相关语种一流的研究专家,就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经使用、部分还仍在使用的民族古文字进行全面梳理,包括西夏文字、契丹文字、突厥文字、新创文字、傈僳音节文字、尔苏沙巴文、回鹘文、彝文、传教士创民族文字、满文、水族水书、女真文字、藏文、回鹘式蒙古文、蒙古文字、八思巴字、方块壮字、纳西东巴文和哥巴文、锡伯文、方块白文、察哈台文、柯尔克孜文22种民族古文字。

李旭介绍说,这些专家学者多位都年过八旬,所讲授的学科大部分是后继乏人的“绝学”,该项目对抢救性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待音像版、纸质版、英文版全部项目完成后,“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习网”“中国民族古文字字库”等延伸项目还将进一步开发。“可以想见,经过未来两三年甚至三五年的努力,这一项目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李旭对项目前景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