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2017-06-16 11:20:54  来源: 腾讯网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蔡伦造纸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渐渐地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古代的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随着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造纸术也有当时的北方传播各地,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到了现今,这种古老的手工造纸已被快速精确的机械所替代。手工造纸逐渐衰落,这些工具的所在地也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虽然手工造纸已不常见,但是在温州瓯海的泽雅,这种古老的造纸方式至今仍然在用。泽雅素有“纸山”美称。泽雅先民原系福建南屏一带人,因避元末之乱迁居于此。迁居后,发现泽雅一带多水茂竹,正适合造纸。于是重操旧业,建水碓、纸槽,进行竹纸(当地叫屏纸)的生产。因泽雅地处较偏僻,在泽雅竹纸发展史上起了重大作用。泽雅竹纸的生产历经明、清,至今仍沿用古法造纸。此后,泽雅的屏纸生产盛极一时,几乎成了当地居民的主要生存手段。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纸农们聚族而居,以纸为业,泽雅的山水之间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古村落,水碓坑村和黄坑村是其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两个古村落。村内都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造纸作坊,是泽雅纸山文化的一个缩影。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自宋末元初传入泽雅以来,至今完好保留。它可以说是中国目前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因此泽雅古法造纸也素有中国造纸术活化石之美誉。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在四连堆造纸坊,纸农们在重复着捣浆、捞纸,续写着“纸山”的传奇故事.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对造纸就进行过详细的记载,主要工序有“斩竹漂塘”、“煮蝈足火”、“落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泽雅纸农所保留的造纸工艺流程几乎与之吻合。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北斗山脚龙溪中游,占地约0.28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泽雅山区水多竹茂,元明时代的先民在此顺溪建造水渠、碓轮及纸坊,并与山水浑然一体。鼎盛时期有数千人从事造纸,到处是水碓和纸坊,所以泽雅在明代也被称为"纸山"。其中四连碓造纸作坊建于明朝初年,水渠长约230米,顺流分4级水碓,可反复利用水力资源,故名"四连碓"。2001年,四连碓造纸作坊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作坊制纸选用泽雅山区丰富的苦竹(青竹)为造纸主要原料。先将苦竹截成约3尺长,用水碓舂成碎浆,再用蛎灰水纳入窖中发酵;月余后取出,洗净灰质;然后舂成粉状落入槽中,用手抄成一张张,晒干后刀切成块,再两边交叉对切。因日捞千张,或千张成"一作"(意为体积)而得名.生产千张利用水碓,引用山溪流水冲击水碓,自动捣舂。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切好的竹条放进石灰里压上石块浸泡,时间为3~5个月,每个池可放下1500公斤左右。浸泡后把刷捞出,晒干,再用清水浸洗一个月,除去石灰杂质、再晒干。这道工序称为腌竹。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滤掉水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就是一张纸了。纸张的厚薄完全取决于造纸师傅的控制水平,轻荡则薄,重捞则厚。为得到一张薄纸,古人总结出了“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一瞬间震动纸帘”这三要素。这道工序称为捞纸。几千张纸膜叠在一起,像一堵墙,垂直整齐,称“纸岸”或“纸墙”。

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在四连堆造纸作坊旁还有个展示馆,馆内通过纸农的一天、纸农的一年、纸农的一生等内容,形象展示出千年纸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以照片、风俗画和各类民间民俗文物组成。全面展示了纸农的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通过蒙学、婚俗、做寿等民俗画,生动展示泽雅的民俗风情。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