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刷博物》正文
扬州雕版印刷史上第一位女传承人
2016-10-08 08:14:13  来源: 《扬州日报》

世界非遗雕版印刷︒

世界非遗雕版印刷。

《一九四二》电影字幕中812个雕版字出自扬州工匠之手。

《一九四二》电影字幕中812个雕版字出自扬州工匠之手。

在世界非遗雕版印刷行业,子承父业的少之又少,女孩子传承家业的陈美琦是唯一一个。

在世界非遗雕版印刷行业,子承父业的少之又少,女孩子传承家业的陈美琦是唯一一个。

父女同台献艺。孔生摄

父女同台献艺。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萌生、发展,成为城市的鲜亮名片。目前,扬州拥有3项世界级非遗项目和1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拥有2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国内地级城市中名列前茅。这2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大多年逾古稀,扬州人深感非遗传承的责任重大。

让人欣喜的是,这些非遗传承人以及扬州“三把刀”等传统技艺大师,不仅身体力行“工匠精神”,而且悉心培育接班人。在家庭氛围和大师精神带动下,近年来他们的子女们纷纷扛起了大旗,成为各自行业内的中坚力量,在继承耐心、专注、坚持精神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让我们看到弘扬“工匠精神”的新希望。

雕版印刷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册页或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它肇始于1300年前的中国,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该技艺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形态,被誉为世界印刷史上的“人类活化石”。

2006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扬州有一批潜心从事、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的工作者,今年40岁的陈美琦就是其中之一。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陈美琦是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的女儿。在扬州雕版印刷行业,子承父业的少之又少,女孩子传承家业的陈美琦是唯一一个。

20年前,雕版印刷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陈义时硬是把她“逼”回家,学习雕版。这20年间,陈美琦经历过反抗、彷徨,继而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雕版印刷自觉自愿传承,并加以创新,将雕版印刷与现代审美嫁接。如今,陈美琦已经成为传习所副所长,带出一批优秀弟子,扬州雕版印刷薪火相传,这门古老的技艺也在现代审美空间内找到一片新天地。

“逼”出来的首位女传承人

“我有一个大师级的父亲,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宿命。”

要说雕版印刷是陈家的祖传手艺,一点也不为过,陈家“杭集刻字坊”的招牌自清光绪年间,陈美琦的曾祖父陈开良时就已经是响当当的牌子了。与父辈们开创雕版技艺的辉煌相比,陈美琦也开了一个先河——她打破了雕版印刷“传男不传女”的行规,成为了扬州雕版印刷史上第一位女传承人。

“我父亲在雕版印刷行业的成绩毋庸置疑,有这样一个大师级的父亲,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宿命。”陈美琦说,二十年前的她,不太愿意提及父亲,因为她害怕父亲逼她回家学手艺,那段时间陈美琦对学习雕版印刷是抵触的。

17岁的陈美琦选择跟哥哥一起学起了收益较高的玉器。当时雕版印刷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陈义时频繁地跑到陈美琦工作的地方,反复提传承雕版印刷的事。

待到陈美琦21岁时,由于一场病,她在家休养了半年。“我在家闲得太无聊了,哪怕洗个碗,父亲都不准。有一天我心血来潮说‘爸爸,我跟你学刻字吧。’父亲一口答‘好’。”陈美琦笑着说,第二天,父亲就带回了一套雕版工具,交到陈美琦手中。

“老实说,我当时一心想的还是做玉器,所以我跟父亲达成协议,我说我学刻字就是学着玩,你以后不准强迫我做这个工作。”陈美琦说父亲一口应允了,于是她就这样拿起了刻刀。

学艺的一开始,陈美琦笑称自己是“刁钻”的,她不准父亲对自己提太高的要求,“我就是学着玩的,我怕学得越认真,就越丢不下这把刻刀了。”陈美琦说。

在学艺初期,陈美琦一直在心里与父亲暗自较劲:“其实我从小就会刻字,但是不精,有的字我看父亲很流畅地就刻完了,我却要花半天工夫。于是我一下子来了兴致,心想我总不会那么笨,学不会吧?慢慢地,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意识到这把刻刀终究是放不下了。”

“我常开玩笑地说,我学雕版印刷是父亲逼的,他听见了也是笑笑,不置可否。但是我知道,他打心眼里高兴,家里的手艺终于传下去了。”陈美琦说。

成名成家 要守得住清苦

“‘陈义时的女儿’既是光环,也是一道紧箍。”

“刻字要从宋体入手,基本功起码要练六个月,能刻一些简单的字则需要一年,到第二年才开始边做边学,三年左右才能出师,但这仅仅意味着手艺稍微成熟。”陈美琦说,即使到了现在刻字也只能一天最多几十个,一个月也不过能刻三四块版。

“低效率”的背后是高质量,从小看着父亲刻字,陈美琦说,父亲刻字有如“庖丁解牛”般,有时候不需要写样,就能刻字,“他拿了一辈子刀,什么字体、什么样都在心里装着,刀就是他的笔。”陈美琦说,就拿一个最简单的“心”字来说,简单四笔,却有三个刀法,“上面的三个点从左到右分别叫腰子点、瓜子点、兔眼点,每个点的刀法都不一样。要刻得好,就要走心。”

“要掌握技术,没有捷径和诀窍,靠的就是一天天地练。”陈美琦对父亲的教诲牢记于心。

技艺上手后,陈美琦最大的困难出现在学艺五年后,“那时候所有人都知道我是陈义时的女儿,这既是光环,更像一道紧箍,大家的眼睛都盯着我,我不敢轻易犯错,怕达不到父亲的要求,怕给父亲脸上抹黑。”

陈美琦记得最深的是,有一次刻草书版,有一个字的一个笔画刻得太细了,只有父亲看了出来,“他没有骂我,但是一夜没睡,坐在床上不断念叨,为什么自己女儿会犯这种错。这件事就像一根针扎进了我心里,从此以后我只要拿到一个版片,就再三叮嘱自己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做到最好,不可以出一丝差错。”

如果说,一开始从事雕版是“父命难违”,那么现在保护和传承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重担已经实实在在地搁到了陈美琦的肩上。“有人说,如果你一直做玉器,肯定比现在‘来钱’,但是我觉得做雕版是一种自豪。”陈美琦说,“从事雕版工作名大于利,做哪项工作不辛苦呢?但是成名成家就要守得住清苦,我之所以传承雕版,不仅是因为对父亲的承诺,更是因为我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这门手艺再不传就要荒了,我想把我的经历告诉大家,雕版是有前途的。”

传承中闯出 一条新思路

“手艺要传下去,就必须做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工匠。”

在行业内羽翼渐丰的陈美琦意识到,传承千年的技艺不该是枷锁,传承也不能一味地回归传统,而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传统工艺存在的理由。

去年,陈义时完成了史上最大的雕版作品《运河吟》,长2.5米、宽0.6米的楠木版片,近一年才完成。制作一块雕版费时费力,尤其是体量如此大的雕版。因为雕版面积很大,所以不能像平时一样坐着工作,而要站在雕版面前,一点一点进行雕刻。同时,刻的时候手臂还要悬空,另一只手必须稳稳撑住版片,才能保证落笔不抖,最难的是细节部分,一个小抖动都会造成纹路错落。

“父亲传给我最有用的,不是技艺,而是严谨认真以及不断创新、探索的精神。”陈美琦说,雕版印刷的存在形态,注定它不能成为大众出版品,但是它在这个时代仍可以焕发出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运河吟》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前的雕版没有做过这么大的,我父亲就敢跨出这一步,用的是最传统的技艺,但刻的内容却是最时兴的。”

2012年,冯小刚新电影《一九四二》上映,这部厚重的电影中,812个字的主创名字,古朴大方,一笔一画如同金钩银划,深深刻画在字幕上,也刻在了所有观众的内心。这就是由陈义时领衔,带着陈美琦与其他徒弟一起完成的。

“812个字我们断断续续刻了两个多月时间。”陈美琦回忆道,《一九四二》独具特色的“雕版字幕”收获了广大观众、业界人士的赞誉,更为雕版印刷收获了更高的关注度,人们都为这门古老技艺而惊叹。“可以说,雕版印刷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人们惊叹这门技艺的精湛,更多的是对中华文化的敬仰。”陈美琦说,近年来,她主持了多种雕版印刷产品的创作,雕版《十二生肖》小巧精致,与旅游嫁接,成为扬州旅游最畅销的文创产品之一;雕版《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历经两年雕刻出36块版面,具有极强的收藏价值;雕版《中国大运河颂》首次采用反字正刻技艺,刻成后不用印刷,版片可以直接收藏……

“手艺要传下去,我们自己就必须要做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工匠。”陈美琦说。 

责任编辑: 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