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做客新华网,接受新华社副社长刘正荣专访,畅谈40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图为访谈现场。 新华网 于耀东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张世祥)近日,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做客新华网,接受新华社副社长刘正荣专访,畅谈40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宁高宁介绍了中化农业推出的中国优质农产品榜单“熊猫指南”。他说,中化集团将“熊猫指南”称为“优质农产品的米其林、匠心农人的奥斯卡、中国品质农业的标准普尔”。据了解,2018年3月21日“熊猫指南”发布了春季榜单,上榜产品涉及蔬菜、水果、粮食三大类,共56种农产品。10月25日,“熊猫指南”2018年秋季榜单发布。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刘正荣:当前我们吃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好。但是,也总有一种担心,不知道这个是否更好,那个是否更安全。您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进一步树立信心,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宁高宁:我还是比较相信市场力量的,一般去教育或者自身宣传,大家接受度都比较慢。真正比较快的是自发的和市场的力量,就是一种品牌的力量。中化在农业现代服务平台基础上,又做了一个“熊猫指南”。为什么做“熊猫指南”呢?中化在指导农民,和农民一起种地的过程中,农民说,“我按照你的做可以,你说你种得好,但是没有人认可,我们卖还是卖一样的价”。中化的理念是,不光要种出好产品,还要卖出好价格,对农民的投入和努力给予承认。“熊猫指南”,它会去认证农场,会认证你种植的区域。这个区域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按照科学方法种植好产品,中化会给出一个“熊猫指南”的认证。经过市场检验,“熊猫指南”认证过的产品几乎全部脱销。
刘正荣:“熊猫指南”能解决当前农业哪些痛点?“熊猫指南”具体怎么实施它的功能?
宁高宁:我们发现,中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农产品,但不广为人知,一些匠心农人在苦心经营,但不为人所信。这是中国农业的痛点,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痛点。“熊猫指南”是中化集团做的一张优质农产品榜单,我们通过独立、科学、公正的调查,来告诉中国消费者,什么农产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国人需要的。
过去我们讲“够不够吃”,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我们共同经历的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够不够吃”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天我们讲“好不好吃”,“吃了好不好”,也就是说有了更高的营养健康追求。
刘正荣:“熊猫指南”自诞生以来都做了哪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效果如何?
宁高宁:“熊猫指南”诞生以来,我们的团队不仅脚踏实地、科学公正地寻找好产品,还在寻找的过程中,积累和输出了大量知识与数据。比如说,“好吃”这件事,在中国没有任何标准,其实“好吃”是可以被定义的。“熊猫指南”的团队正在快速布局和申请这方面的专利。“食味值”被定义了,性价比就可知可信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熊猫指南”会把属于中国人的“好吃”定义不断告诉国人。当然,“好吃”之后,还有营养健康,英文中的“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说一个人对事物的选择、考究说明了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环境,这是一件每日发生三次的普普通通的小事,也是影响大家健康与寿命的大事。
今年春天,“熊猫指南”团队基于35万公里的寻找,发布了第一次榜单。10月25日,我们发布“熊猫指南”2018年秋季榜单,据说他们的行程已经达到70万公里,优中选优的优质农产品上榜率仅30%,这是一份标准科学、执行严格的榜单。它的起点看起来小,但具有长远意义。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食物更健康、更美味、更多样,如果有一天,有爱心、有技术的优秀种植者受到推崇,他们的产品受到市场的嘉奖,他们的产品像艺术品一样被人们记住,我们要感谢“熊猫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