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务要闻》正文
多个新媒体产品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2017-12-15 08:20:44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多个新媒体产品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擦干”屏幕上的泪水 传递心底里的和平

“点亮蜡烛,寄托哀思”“为遇难同胞献花”……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一系列内容精良、互动性强、便于传播的新媒体产品密集上线,让广大网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12月13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守护的共同记忆。捍卫正义和真相的路上,有良知的人接力同行。”这是由新华社推出的微电影《每个人的“12·13”》中,“95后”大学生周昱羽的一番话。在这个长度为10分40秒的视频里,周昱羽的话串起了89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回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两任馆长朱成山、张建军与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为真实记录历史所做的努力。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融媒体技术部副主任牟帆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他们把“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影像来展现这段厚重历史的幸存者、记录者和守护者,并以大学生与幸存者对话的形式,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界限,传达忘记历史就会重蹈覆辙的主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制作的H5产品《铭记国殇,为30万无辜灵魂擦去泪水》,同样强调了“铭记国殇是为了以后再没有国殇”的主题。为了吸引更多青年网友关注,这条H5画面用手绘漫画表现,同时融入“点击识别歌曲”等时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特别是在结尾处,一幅写着“为30万无辜灵魂擦去泪水”的大眼睛画面颇为震撼,网友可用手指摩擦手机屏幕将泪水“擦干”。

在注重互动体验的同时,新媒体还发挥能够跨越时空界限的优势,让网友能够身临其境。“对于不能来南京参与国家公祭日活动的网友来说,他们会更关注现场的情景。”现代快报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孙兰兰向记者介绍道。身处南京的《现代快报》,采用H5、微视频、直播等手段,带领网友走进公祭日第一现场。

12月13日早7点,现代快报融媒体新闻中心用一条H5展现了公祭仪式现场降半旗的画面;10点40分,记者从5个拍摄点传回市民默哀画面,制作成微视频发布在现代快报微博账号上,并很快被人民日报、新华视点等微博账号转发;11点16分,一位老人在南京航空抗日烈士纪念馆的纪念墙前,找到了父亲曾经教过的学员的名字时泣不成声,这条由记者现场传回的视频只有11秒,却在两小时内获得超过3万人点赞……

“今年我们更侧重用短视频第一时间传递现场情形。”孙兰兰表示,《现代快报》派出记者驻扎在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3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4个社区,就是希望他们传回更多真实感人的视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新媒体产品一经发布,很快便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评论和互动热潮。“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珍惜今天拥有的安全感。”这是一名网友在微电影《每个人的“12·13”》下的留言。截至记者发稿时,在由新华报业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的H5《追思同胞,倾听原声,一起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献花》中献花的网友,已经超过210万人次。

“铁肩担道义是媒体人永远的座右铭。”牟帆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希望用这样的呈现方式,让大家记住这段历史,永世不忘。”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