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吴国清
(2017年7月19日)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上午好!
感谢本次会议让我来发言。说实话,以往都是听纸厂讲,报社及其纸张采购企业很少发声。好在今年会务组做了改革和调整。下面我代表新华社印务公司,也代表我们代理采购新闻纸的报刊社,与各位交流一些信息,主要谈五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介绍一下新华社印务公司纸张经营情况。近年来,新华社印务公司积极整合新华社内印务资源,拓展社会印务市场,大力发展以新闻纸代营配送为主的印刷物流业,为企业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今年上半年,新华社印务公司一共代理经营配送社办报刊、社会报刊的新闻纸4万多吨,各类书刊和文件用纸1万多吨。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上半年新华社的新闻纸供应,也频频报警,但总体上有惊无险。感谢华泰、晨鸣、广纸、辰龙等纸业集团,在关键时刻讲政治,基本保障了新华社的用纸需求。当然,我们也义无反顾地支持民族工业,至今坚持没有用1吨进口纸,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国产新闻纸企业。尽管现进口纸价格低,质量好,出报率高,我们仍然不为所动,主要就是不想把市场让给外国企业,要扶持我们的民族工业。新华社社办报刊和国内各大报社的这种民族情怀,希望新闻纸生产企业要领情,我们双方都要珍视这种友谊。最近,由于解放军报印刷厂退出经营性印刷,《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气象报》等十几家报纸转到新华社印务公司印刷,其中不少报纸要求新华社代理纸张,公司下半年的纸张经营数量将进一步扩大。
第二,纸报双方要真正珍惜和维护唇齿相依的关系。“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新闻纸价格升升降降是市场规律,按说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纸厂和传统媒体之间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不能忽视,需要双方共同珍重。去年下半年以来,新闻纸价格涨势不断,纸厂强势,几家纸厂一通气就可以涨价,而各报社、印厂缺乏凝聚力,无可奈何。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时期,纸厂和纸质媒体都在经受着变革的考验和新媒体的挤压,大家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依为命,双方的利益平衡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而实际上,纸报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脆弱。如果大家只顾各扫门前雪,而不相互帮衬、抱团取暖,会被逐一击倒,一旦双方利益平衡关系被无情打破,甚至遭到破坏,天平一边倒,会加剧市场的动荡,加速两个行业的衰落,最终加大双方的市场灾难。我所提示的是,当下的市场,纸厂和传统纸质媒体的关系是,“一损”必会“俱损”,“一荣”不见得“俱荣”。比如去年新闻纸价格一吨跌到4000元时,不少报社也没有翻身,社会新闻纸需求仍然在下滑;现在,新闻纸价格涨到5000多元一吨了,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份,全国造纸行业累计利润总额达197.4亿元,同比增长84.7%。纸厂脱困了,但真的乐翻了吗?我看不见得,这是暂时的高兴而已。纸价大幅上升使本来就广告收入下降报刊社雪上加霜,关门的关门,减版的减版,减少发行的减少发行,纸张需求进一步减少,还殃及印刷企业,整个产业链进入恶性循环状态,作为产业链条中的纸厂,市场也在迅速缩小,真能高兴起来吗?新华社的报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应该是强一些的,但近年来,虽然《新华每日电讯》报由几十万份增长到160多万份,《参考消息》《半月谈》的发行量在下跌,《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都将发行量控制在十几万份,《现代快报》《现代金报》为避风险送给了地方经营,今年又停办了《国际先驱导报》,《北京参考》由周五刊缩减为周二刊,《经济参考报》也在惨淡经营。兄弟报刊怎么样,不用我多说了。新华社印务公司一直是大家公认的报纸印刷的一个龙头企业吧,但2010年公司每日印刷报纸4000令,到今年上半年下降到了2000令,进入下半年,新接收承印了十几家报纸,一天也就增加了500多令印量,仍跟过去没法比。新华社印务公司现在的总收入虽然比前些年增长了几倍,但那都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干别的挣的,报纸印刷整体是亏损的。所以,去年公司去报纸印刷产能,淘汰了每小时15万份印量的4台报纸印刷轮转机,一次减少印能60万份。我说这些的意思是提醒各纸厂,现在日子好过了,要有忧患意识,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忘了过去新闻纸暴涨暴跌的周期性历史教训,要努力把新闻纸价格维持在合理的区间,不要盲目推波助澜地涨价,涨得越高可能跌得越重。本轮新闻纸涨价有回归合理成本的因素,但后期也有纸企炒作哄抬纸价的实事。暴涨必带来暴跌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过去历次新闻纸价格坐过山车的历史,我们都没有忘记。希望历史的悲剧不要再继续上演了。
第三、新闻纸价格到底还有没有涨价的空间,还能不能涨?我的看法是,虽然一些人希望新闻纸继续涨价的愿望和冲动还在,涨价的一些动力如原材料、人工、环保等因素尚在,但风景已不是纸厂这边独好,市场已趋于稳定,再涨价就有违纸张价格规律,甚至会适得其反。我作为新闻纸的一个中间代理商,想交流几点中肯的看法。首先,纸厂过去说的新闻纸亏损份额,经本轮上千元的涨价,不仅扭亏,各纸厂还赚得盆满钵满,若再一味地强势涨价,不仅犯众怒,还会使本来就需求疲软的新闻纸市场更加疲软,使日益艰难的纸媒雪上加霜,甚至物极必反,会推动市场加速逆转。二是本轮新闻纸涨价有合理的成分,大家都理解,但有多少不合理的成分,只有纸厂最清楚。2017年国内新闻纸供求市场是平衡的,甚至是供大于求的,纸厂若一味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人为转产、限产,或延长检修期,制造纸张供货紧张局面,再现“洛阳纸贵”的情景,是不可取的。如果联合哄抬纸价,推波助澜,失去了限度,致使纸张价格涨势过猛,背离了价值,就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了。现在,连国家也不得不出手干预纸价了,就应该引起纸厂的思考了。三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推高纸价对纸厂是福是祸,还需认真思量。现在,国产新闻纸价格推上去了,但也把不小的市场拱手让给了进口纸,综合算账纸厂是输是赢还真难说。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已进口新闻纸11万吨,预计全年进口新闻纸将达25万吨左右,将占到今年全年全国新闻纸预计总用量的近12%。而且,国产纸价格远远高于了进口纸,而进口纸价格低、质量好,出报率高,供应和服务在改善,市场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应该引起国内各大纸厂的重视。出现这种局面,不能不说是国内新闻纸厂没有坚守好自己的阵地,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纸厂的结果,恐怕有点作茧自缚,应该总结和吸取教训。否则,纸厂风光难再。
第四,纸报双方更需要联手渡过难关。当前,报业遇到的困难不是短暂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调整。而这个困难也不是报业独家的,涉及纸报双方的生死存亡,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难题,需要联手攻坚克难,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纸报双方都需要精诚合作,改革挖潜,练好内功,降低成本,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各报社要注意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市场承受能力,确保新闻纸有一个合理的价位;各纸厂也不能任性,要有忧患意识,要换位思考,控制好纸价,既不把节能环保成本都转移到纸价上,也不能盲目攀比涨价,更不能联合哄抬纸价,不要做同意涨价就有纸供,不同意就不供纸,使报社整天追着、求着纸厂要纸的事,防止因目光短浅,追求高利润,伤害供需双方的感情。纸报产业链各环节对此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共同维护好新闻纸市场,不做自掘坟墓的事。
第五,到了冷静考虑重构纸报新型合作关系的时候了。新闻纸价格是一块跷跷板。今天的倾斜状态已打破了纸报双方原有的利益格局,十分危险。一方欢乐几方愁,又到了激化市场变革的时候。此时,大家都不能任性,需要冷静考虑重构纸报新型合作关系的问题了。
去年12月贵州会议上,纸、报双方还发表了“构建纸报新型合作关系的遵义宣言”,但好像没有起到作用,缺乏约束力。现在,各报社、纸厂和印刷企业,都要反思和检查我们自己的行为,反思新闻纸市场为何老在波动,反思为什么在关键时候各方都难以自控,表现得软弱无力,或目光短浅,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记得5年前,我就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针对2012年的新闻纸涨跌风波发表过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发育不良,印刷物流业落后,印刷物资耗材供求关系不健全,影响印刷市场缺乏一批耗材经营的大中间商。中国市场需要培育一批印刷耗材物流经营企业,来托起中国印刷物流市场,既一手托起印刷耗材生产厂家,一手托起报社、印刷厂,成为双方之间的稳压器,以平衡供求关系和各自的利益,掌控产品产量和市场价格,以避免不必要的市场波动。但是,5年过去了,市场还是依然如故,至今没有形成几家像样的印刷耗材经营中间商企业。
新华社印务公司想承担起一些责任,几年来做了一些工作。我们积极整合新华社的印刷资源,统一经营了新华社社办报刊的纸张,并依托新华社在全国的100多个代印点,开展了新闻纸、油墨、版材、洗车水、润版液、橡皮布等印刷耗材的经营工作,同时,代理经营了我们承印的一些社会报刊,一些出版社,以及国家一些部委机关的办公用纸、文化用纸等,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全年新闻纸和文化纸经营量只有十多万吨,规模还是太小,还有待于培育壮大。我想,如果未来全国培育起几个年经营几十万吨新闻纸的中间商,就可以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以销定产,有效平衡供求双方的利益,保持市场的稳定。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对中间商还缺乏认识和信任。
为进一步做大印刷物流业,新华社印务公司正在改进新华社印务网过去传统的网络商城模式,建设具备电子支付能力的电商平台,向物联网挺进,进一步改进网络销售模式,尝试做大印刷耗材和印刷设备及其印刷技术的销售,有效做大市场,并开始培育“新华社印务”的品牌产品。
新华社印务公司一直是国内密件印刷和报业印刷的龙头企业,与印刷新华社报刊的全国100多家印刷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很深的关系,为全国100多家印刷企业采购供应着新华社报刊用纸,为全国几十家报社每日传送着新华社报刊版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发展印刷电商和印刷物流的优势。还办有新华社印务网站,拥有不可多得的话语权和发展利好因素。公司还利用新华社在北京海淀区双桥地区的80多亩土地建设北京市新闻纸和文化用纸仓储配送中心,组建了货运车队,获得北京市24小时全天候准运证,在为一些纸厂、印企和出版社储存和转运着纸张,希望与大家进一步扩大合作。
近年来,新华社党组支持印务公司整合全社印刷资源,大力发展印刷物流业,印务公司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延伸产业链,多元化发展,企业经营收入连续6年以两位数增长,去年经营总收入逆势增长1.3倍,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同时,公司也在由传统印刷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与日本考斯慕株式会社联合完成了用无醇水代替报轮化学润版液的环保设备试验,已经开始在国内市场进行独家销售;与中科院中科纳新公司合作的世界领先的无污染报轮纳米制版机、彩色书刊纳米制版机的中试也取得重要进展。
总之,欢迎各报社、纸厂和印刷界的朋友们与新华社印务公司加强合作,发展共享经济,共同开创中国报业和印刷界的新局面。新华社印务公司将竭诚为大家服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合作共赢。
谢谢大家!
(在丹东中国报协2017年新闻纸市场信息交流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