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最美奋斗者”王选 创新驱动唱响奋斗之歌
2019-11-18 14:09:4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王选院士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制成功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并实现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掀起了我国“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树立了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史上继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后的第三座里程碑。


  王选团队研制激光照排的过程,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转变的时期,他在当时科研条件十分简陋、外国厂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许多人自信不足、崇尚引进的困难挑战下,紧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时代脚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一步步实现了颠覆性技术创新、应用创新、自主创新和体系创新,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之路,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典范。


111.jpg

      1985年,激光照排系统在新华社投入使用。图为王选和技术人员查看用系统排印出的《新华社新闻稿》。


222.jpg

      王选、陈堃銶夫妇查看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胶片。


  瞄准科技前沿 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王选认为:“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一条高效益的、事半功倍的捷径。”


  为了改变我国落后的铅排印刷面貌,让汉字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1974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我国设立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包括3个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汉字情报检索系统、汉字远传通信系统。该工程被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由原电子部设立“748工程”领导小组,开展具体工作。


  1975年年初,王选的夫人、北京大学数学系教师陈堃銶得知“748工程”,回家转告王选。王选被其中的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巨大价值强烈吸引,开始自行设计和研究。为掌握国外照排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王选拖着病弱的身体,挤公共汽车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资料。


  经过分析研究,王选结合我国国情,发明了“轮廓加参数”等颠覆性创新技术,开创性地突破了汉字信息处理的数字化存储和输出等世界难关;并作出了一个大胆决策,跨过二代机和三代机阶段,直接研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技术途径。西方从1946年发明第一代手动式照排机,到40年后的1986年才开始推广第四代激光照排;王选的发明,使我国从铅排铅印直接跨入激光照排,一步跨越了西方走过的40年。


  这一选择,使王选立足高起点,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从而抢占先机,引领前沿,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


  坚持应用创新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把一个科研项目从技术研发到打造成为有竞争能力的商品,进而占领市场,是一个十分艰苦、“九死一生”的过程。十几年间,王选带领科研团队,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与新华社、《经济日报》等用户通力配合,直面竞争,决战市场,先后研制出八代产品,在海内外市场广泛应用,使中文出版印刷领域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


  1979年,王选开始进行第二代激光照排控制器TC83的研制,1983年年底以TC83为核心的华光Ⅱ型系统研制完成,各方面都比原理性样机前进了一大步。1985年5月,“华光Ⅱ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通过国家经委主持的国家级鉴定和新华社用户验收,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用照排系统,标志着系统正式迈出实验室,走上实用化道路。


  改造出版印刷行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系统能够出大报、日报,而华光Ⅱ型系统存在很大局限,难当此任。因此,1984年,当Ⅱ型系统还在试用阶段时,王选便开始设计Ⅲ型系统,主机由小型机换为台式机,体积更小、稳定性更强,并具有先进的科技排版和大报排版功能。第一家大报用户是《经济日报》。其在全国报社中第一个勇“尝螃蟹”,采用华光Ⅲ型系统,于1987年5月22日,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张计算机屏幕组版、激光照排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


  1989年,王选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以微机为主机、照排控制器为TC86的华光Ⅳ型系统通过国家级设计生产定型鉴定,与前三代相比,它有了质的飞跃。此外,王选在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实现了一个RIP同时支持激光照排和普通纸大样输出的创新功能,并把相关逻辑设计放在两块专用芯片中,组成廉价的轻印刷系统。


  Ⅳ型系统在硬件方面达到完善的同时,还推出了两个强有力的软件——“大屏幕交互式报纸组版软件”“批处理书刊排版软件”。由上述“撒手锏”功能组成的华光Ⅳ型机系统,在1988年世界银行的国际招标中连连中标,此后投入批量生产,在国内大规模推广使用。


  此后,王选和同事们又设计出TC91、TC93等第五、六代照排控制器,功能更加强大,以此为核心的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迅速占领市场。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我国延续上百年的铅字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走完了西方40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截至20世纪末,累计产值达100亿元,创利润15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秉承“顶天立地”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早在1984年,王选就向北大提出创办科技开发公司、将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建议,可以说是“产学研结合”的先声。不久,北大成立了科技开发公司。1988年,经国家经委同意,王选带领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新技术公司合作。1991年3月,计算机所和北大新技术公司联合推出“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即方正91型系统),为了使报社和印刷厂及早用上系统,王选身体力行,奔赴全国各地,办讲座,作报告,选择典型用户,以改进系统性能,又研制出第五、六代照排控制器“方正93”和“方正PSP”,以此为核心的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以无可比拟的技术领先优势占据了市场鳌头,并促使产生了北大方正集团,20世纪末,成为我国高校中高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


  后来王选又进一步提出,“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进程,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建立高校、科学院与企业的联合经济实体,这种联合体的合适形式是股份制”。1995年,方正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为香港上市需要,由北大决定,方正与计算机所联合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王选兼任院长,并担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建立起集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一条龙体制”。


  至此,王选实现了“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他对“顶天立地”模式的解释是:“顶天”就是要有高度的前瞻意识,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潮头,为未来技术或下一代技术作储备,进行预研和探索,以不断追求技术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形成产业。“顶天”和“立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以此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正反馈。


  2004年,为适应校企改制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培养科研人才,计算机所和方正技术研究院分离。2019年,计算机所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作为北京大学的二级科研教学机构,坚持王选倡导的“科技顶天、市场立地”发展战略,通过对印刷出版、数字媒体和智能媒体技术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继续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贡献。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