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刷论坛》正文
优秀编辑应拥有多条敏锐“触角”
2018-05-28 00:57:5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核心阅读

优秀编辑应该拥有很多条感官敏锐的“触角”,一方面能够“听到”读者的心声、需求,挖掘出市场的空白点,一方面要掌握相当的人脉,作为资源整合起来,还要有相当的敏锐度,挖掘潜在的作者源。同时,启发作者开拓新的选题,还要拥有对书籍生产全程的把控力,以及足够的美学修养。最后,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营造更大的自主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要顺应新形势发展赋予的时代色彩,作为知识传播者的编辑行业更应如此。对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的认识——只是对作者交来的稿件进行加工、规范、润色等后期处理——已成为过去式。及时转型来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已势在必行。一是提高行业敏感度,多走出去调研,去寻找热点选题。二是提高对制作过程的把控力,提前介入书籍制作的各环节,将形式和内容高度融合。三是积极适应多媒体时代,将优秀作品开发成数字产品形式,满足读者利用多媒体来获取知识的需求。

把握时代热点 深度挖掘选题

策划编辑具有什么样的市场意识,是其产品能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市场效益回报则是检验选题策划工作的试金石。出版社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图书产品要在市场中取得回报,策划者必须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并将此贯穿于选题中,了解行业热点,认真调研读者的阅读需要、兴趣、消费能力,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策划选题,并将编辑思路与作者研究讨论,产生共鸣,主动适应市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丛书”是我国第一套系统研究和论述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实践专著。通过关注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笔者的团队获得了本书选题的灵感。再通过对国家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政策的解读,进一步确立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的选题。

根据对“三农”市场现实情况的调查分析,团队意识到这是一个市场空白点。因此,在对读者的定位上,首先考虑为想要开办乡村旅游的农民经营者提供具体规划设计和实践案例;同时也考虑到为从事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旅游、农林业园区设计、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政府工作部门、管理从业人员、研究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提供理论探索。在编写团队的组建上,不仅有相关学科的专家,还有企业家,由他们来共同编著此书,其成果融合了多层次的理论探索和市场经验。围绕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方向,系统阐述了休闲农业发展的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将景观、产业和文化三者融合,提出旅游导向型景观建设模式及其三种形式。

首先出版的是《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随后通过观察市场反响来调整组稿角度,又陆续出版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休闲旅游产业概论》等。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意识到,精品书、品牌书既包括了出版社经典题材图书产品本身,以及围绕其进行的一系列生产、营销活动,更包括通过这些产品所建立的市场信誉等无形资产。精品书需要从选题策划开始,在理论指导、政策研究、市场定位等各个环节精益求精。“高大上”的出版形式并不足以代表精品书本身的社会意义,形式应当服务于内容,而内容始终应该服务于社会。

提高美学修养 注重整体设计

在一本书的产出过程中,编辑应当更加重视产品的整体设计。不但要把控书稿内容,最好也能够亲身参与版式设计,做好作者和美编的纽带,将书的内容融入整体设计中。当然这需要编辑自身拥有较高美学修养,以及加强与美编工作的结合。

如业内知名的《乌有园》,由同济大学出版社的“光明城”工作室发起组稿,通过“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化”一题,涵盖理论与实践,内容以建筑为主,也涉及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吸引了大批作者。其成功手法在于:一是约请多位知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关系,内容涉及自然与人工的造型、传统空间视觉构造法、有限度的建造等具体问题,迅速引起了业内共鸣、争鸣,营造了文化圈子感;二是找准“当代年轻作者展示新锐实验性作品的舞台”这一定位,刊发学生习作,从而吸引了很多富有潜力的青年作者。

当然,这种依托工作室设计形成品牌、风格,就不能完全依靠以量求胜的书海战术,而需要走相对小众、精品化的路线,先集中力量出版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文化含量,又为图书市场所欢迎的好书来建立口碑,再一边保持水准,一边转型以保持领跑地位,避开重复性竞争。这有赖于编辑同时拥有较好的学术眼光和文化见识,有较强的市场把握能力,更要有坚定的改革求变的信心,以及长远的眼光和耐性,在市场化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的需求和实现出版人社会责任的正道。

开发数字产品 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编辑工作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阅读方式的改变。时代浪潮下,阅读方式改变,信息需求多样化,传统出版物乃至整个出版业正面临着巨大冲击。传统出版只有顺应时代,和数字出版做有效结合,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拥有立足之地。而作为新时代的编辑,在做前期选题策划的同时就要提前考虑,为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打下基础。

《园林树木1600种》连续登上建筑书店的排行榜,现已重印10余次,是从事园林行业人手一本的工具书。随着时代发展,如何使其数字化,让读者阅读更便捷,是摆在编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此,笔者组建了一个编写团队,其中有植物方面的老专家、从事园林设计的一线人员、高校老师、计算机建模高手等。利用《园林树木1600种》的底稿资料,形成一部更新、更为完善的作品——《园林树木应用手册》。

本书一改以往植物类书籍惯用的“图片+文字”的表述方式,以大量简明、生动的图示化语言替代文字,将其图示化、三维化、数字化。此外,在植物的选择上兼顾了其应用性和自身特性,也着重突出本书对于环境和健康的关注。在编写过程中,适逢有一公司正在研发VR和AR技术在建筑和景观中应用的手机应用软件,团队借此契机,在书中又加入了各类典型植物的三维模型。这种形式就是基于目前图书数字化的产物,也许在未来可以将书中的各种树木链接到苗木经营单位的网站,提供相关报价以便使用者挑选、购买。所以说,数字化时代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去发挥编辑的作用,使读者更快捷地掌握知识,也可以使很多书互通,不必像以前需要一本一本地检索。

在营销手段上,不仅采取定向发行,在全国各大设计院、专业学会、协会等单位赠送或者折扣出售,还积极通过行业相关展会、交流会与年会参展销售。比如在深圳召开的千人世界植物学大会上设立展台,给参会人员展示书中的AR效果,并且进行了图书预售,在相关公众号发布了该书的出版信息。在手册的销售推广阶段,积极发挥渠道优势和行业优势,不仅与全国多家新华书店、600多家专业代理站签订销售协议,同时在网络渠道销售。

新时代的优秀编辑,应该像章鱼一样,拥有很多条感官敏锐的“触角”,一方面能够“听到”读者的心声、需求,挖掘出市场的空白点,一方面要掌握相当的人脉,能够对熟识作者的成果了如指掌,作为资源整合起来,还要有相当的敏锐度,挖掘潜在的作者源。同时,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启发作者开拓新的选题,还要拥有对书籍生产全程的把控力,以及足够的美学修养。最后,要和章鱼一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营造更大的自主空间。当然,“八面玲珑”不可能完全实现,但应当成为编辑的追求和努力目标。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