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刷论坛》正文
出版社新编辑如何练好基本功
2017-06-22 10:57:31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每家出版社都面临新老交替、培训年轻人的问题。对一个出版社来说,是用“师徒传承”还是“导师制”,甚或直接放在工作中砥砺磨炼,这些方式方法并不重要。难度比较高的课题是:发现有操守、有悟性、有热情的编辑人才,想办法抓准留下用好。

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之中,着眼打造长远的职业规划,发掘职场创造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是新入职的出版人的当务之急。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会有些什么带有共性的棘手难题呢?希望笔者的经验能带给出版新人一些启示。

做积累人脉的“猎头”

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当自媒体编辑的时代,每天虽有海量图书出版,却难遇一个值得自己耗费很多心血的作者。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当下业态形式、载体和渠道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出版的主体、魂魄依然没有更改;编辑的核心价值、品位操守和奉献精神等重要特质没有改变;作家和编辑那种互相成就的关系没有变更;只有精品内容才会被读者真正推崇并流传下去,也丝毫没有被撼动。

作为个体编辑,资源的建立和积累是专业价值的最充分体现。一个好的策划编辑就是一个优秀的职场“猎头”,是能否建立个人品牌效应,谋求更大发展的关键因素。刚入行的新编辑可以尝试跟着资深老编辑去拜访名家、大家,采文气、开眼界,学习领悟交往之道,尝试从一个点开始突破,以点带出一条线,进而发展成一个面。当初笔者编辑《风玲文丛》的时候就是最先认识了《小说选刊》的主编柳萌先生,通过他的介绍和引荐,与牛汉、李国文等著名作家结识,并成了忘年之交,又通过他们引发出不少高质量的选题,为文丛的第二辑做好了储备工作,建立了一个小型的选题库。

对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这种以推出原创作品为主的出版社,抗拒同质化和平庸化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发现和选择那些有见解、有内涵的作品,需要编辑有判断力和掌控力,对于入行的新编辑来说还要面对更多一重的考验:一旦认准了,需要更加老到、更加强硬地捍卫自己的选题计划。职业自信源自坚持和成功的叠加,第一次的正激励尤其重要,妥协犹疑带来的挫败会成为一道阴影,进而有可能会质疑职业选择,成为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每月一次的选题例会,就是成就自我的最好时机。《古巴印象》这本书的选题就是一个新编辑提出的,最初因为在一些环节和设置上没有想清晰,被多次否决掉了,但是编辑不气馁,一次次提出、一次次完善,最后终于以较强的说服力通过了选题立项,为我们社的非虚构作品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书出来之后获得业内外一致好评。这种把握来源于编辑的感性,也来源于对市场判断的理性,出版肯定是靠主动的积累才能见效益的事情。

资源需要不断开发,它的构建、维护、利用是一个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要引导、帮助年轻编辑尽快开始这项主业,可以试着从新媒体,从“80后”“90后”作家作品入手,寻找自己的突破口,以自己富有个性和创新的产品线,抵御市场的风浪。在文化和商业的十字路口找寻路标,在文化产出和企业产出之间斡旋平衡,新一代编辑任重道远。

做锦上添花的推手

编辑与作家的关系,是相互发现和相互启发的共生关系。编辑更是一个锦上再添花的职业推手,推出作品,打造作家。

新编辑不管在学校是什么专业背景,到岗后一般会经过一个最基本的入职培训,其学到的简单技能根本无法应对每一本千变万化、从零做起的书稿。况且,出版业也面临“用人荒”,没有可能给新编辑见习和成长的时间段,一上岗就要独挑一摊、独当一面。抛开对编辑知识领域宽度的要求不说,以时下出版业的复杂度和快节奏,编辑已不可能只是整天坐在桌前审阅书稿,一本书的各个环节,从选题创意、开发到编辑加工制作,直至图书的包装发行宣传都得有编辑贯之以自己的编辑理念和市场卖点。从龙头到龙尾全部流程编辑都得亲力亲为、一一打拼。对内对外的沟通协调能力,时间安排分配的合理有效高质,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进度掌控力……这些都会落到编辑身上,如许琐屑零乱,但对于出版人来说都是“规定动作”,是分内之事。

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新编辑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能否精准而有说服力地表述一本书的特点和优长,并用高度提炼的语言,用几句话把全书精髓概括出来,不断完善成一本书的基调。其后的审读意见、文案撰写、设计方案、征订单、网络资料、宣传统稿、微信公众号等都要仰仗这些最基本的关键表述。通常初次阅读书稿的新鲜感受会激发出最好的构想,是最应全面把握的时间节点。

出众的编辑悟性,优秀的文字提炼把控能力,最好再拥有一定的商业头脑,是出版业最需要也最稀缺的。

经常看到新上岗的编辑认真细致地把书稿改得像开了一朵盛放的红花。未经作者允许,也不考虑作品是否需要,没有节制地任意修改作品、扭曲原文,把作者的倒装句捋顺,把作者的个性化表达改成规范化语言……好的编辑并不是改动最多的,而是恰到好处地保护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审稿最终是学识性、文字性的创造劳动,特别是文学原创作品,要尊重作者的独特文字风格,尽可能保全作品的本来面目,审稿时不能只专注于“树木”的字斟句酌、纠偏补漏,忽视一些常规性、常识性错误,疏漏掉书稿中的内在矛盾,需要以整体的眼光从全局审视书稿。《屠夫看世界》一书的作者虽然是当年的高考状元,毕业之后经历了生活和工作的多种坎坷,成了一个比较边缘化的人物,他在书稿中有一段表述,意思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妨碍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文通句顺,但是违背了常识常理。

编辑要学会甄别文稿的优缺点,洞见作者的疏漏之处,纠正逻辑错误、不实资料等硬伤……把作者的意图和水准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

做储备能量的“潜水者”

工作中发现,“90后”新编辑个性和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愿意尝试新事物。特别是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更熟悉网络语言和网络交流方式,思路相对更加开阔,在接受新媒介方面有明显的天然优势。思维活跃,乐于创新,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力强,是他们身上比较正能量的特质。这些优长之处预示着他们有可以无限发挥多种创新的可能,是未来出版多媒体化的领航人。

不管哪门学问,说到底都是洞察本质的能力,透过纷繁的表象,抽取最本质的内核。在慢慢建立积累独立工作经验的同时,年轻编辑还要尽量挑一些经典书籍来提升综合智慧和职业敏感。作为文化生产领域中的重要一员,编辑是一个与书打交道的工作,但同时也是一个与社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所做的书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能不能被更多的读者认可,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业绩,也关系到职业之路能走多远、能飞多高。素质有多高,产品品位就会有多高。在这个实体和虚拟交汇冲击的时代,如果我们以静观动、墨守一隅,就不能顺应时代发展,不可能作出引领时代文化的优质出版物。

在我们社,《耶路撒冷》和《如果大雪封门》两书的前后两位责任编辑在短期内离职了。“90后”在各个行业更被认为是最爱跳槽的。发现一个好编辑苗子不易,用好并留住人才也是出版社的重要课题。有好的未来职业前景还不够,还要有清晰的职业路径,不能只是谈情怀、画大饼。在顾及他们诸多工作生活压力的前提下,还要有政策倾斜和针对性扶持。当然新编辑也要明确:所做的事情不只是给出版社做,更是在打造自己的未来。

时下,文学出版有回暖之势,优质、优秀文学作品的需求正在上一个新的台阶,出版人有责任和义务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引领阅读风气,提升阅读层次。“90后”编辑方队有挑战,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机遇更多。新编辑要先有好的开篇,再稳扎稳打建立并扩大自己的职业版图。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