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刷论坛》正文
融媒实践让浅阅读有深价值
2017-06-06 08:24:1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在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纸媒端、PC端、移动端同频共振;H5、数据新闻、直播创意“吸睛”;视频访谈、系列深度报道强势“霸屏”……包括纸媒、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在内的融媒体,在今年“一带一路”报道中大放异彩,让报道更接地气,让新闻更加生动,大大提升了“一带一路”的社会关注度和传播热度。

其实,越是重大报道,越能凸显媒体融合报道的优势。2017年,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大型报道中,各媒体纷纷启动“中央厨房”机制,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平台,报网端微一起发力,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多维度播报,让新闻更加生动,让重大报道更接地气。

处理好“统”“分”关系

融媒体是传播形态的“化学裂变”,打破固有的体制机制和思维定式,发挥1+1>2的传播效能必不可少。媒体深度融合,采编发流程再造是关键,向移动端转移是方向,人是核心。秉承这一理念,全国各家媒体做出特色、打出影响,在全国的新闻竞技场中发出各自的好声音。

“统”,即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信息生产流水作业,形成集约化优势。传媒集团内传统媒体单兵作战的模式,导致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在信息剧增、网民需求爆款的传播环境下,这种单打独斗的新闻生产模式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需求。而“中央厨房”破解了这一问题,它通过搭建平台共享资源,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人员混搭、信息共用,形成采编发合力,发挥出集约化生产的优势。其实质是通过机制创新,调整内部组织构架、生产关系,将各生产要素置于大系统中的特定位置上,并相互关联,使之更好地推动传播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首次以“中央厨房”模式进行运作,并将《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新闻网以及该集团新媒体的记者统一编队,实现了两会报道的一体策划、一体采访、多次生成、多元传播。从效果看,今年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国两会报道各媒体发稿量较往年有大幅增长,《河北日报》发稿量较去年同期增加40%,河北日报客户端、河北新闻网发稿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2%。河北日报官方微信共推送相关微专题16个,网络点击量达到260余万。

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融媒体报道也引人注目。《河南日报》推出“‘一带一路’上的开放河南”系列综述,《大河报》推出“一带一路·河南故事”系列报道,大河网推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专题,大河客户端上推出采访系列视频,大小屏互动,相互引流,适应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既有传播力又有经济效益。

“分”,即推行精准化发展路径,各个产品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格局。集约化节省了成本,精准化抓牢了用户。“中央厨房”是流水作业,但融汇于平台中的各个媒体,各自的信息消费者、用户毕竟不尽相同。因此,提供的服务也需体现出差别。这促使“中央厨房”既要注重集团内媒体的统筹规划,又要考虑各个媒体的不同特点,兼顾共性与个性。既要有集约化优势,又要避免各端口新闻雷同,真正做到“一鱼多吃”。

为避免一体采访引发的同质化,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前方报道团队与后方编辑中心紧密配合,同样的采访素材进入“中央厨房”后,被编辑成适合各媒体刊发的不同形式,丰富了原素材的表达,真正实现了“一鱼多吃”。比如,同样的深度报道题材,在《河北日报》以连线式的深度报道形式刊出,在《河北经济日报》以会客厅式的对话形式刊出,在《燕赵都市报》则是选择民生新闻视觉,以“百姓提问”形式刊出,各新媒体则是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动新闻等形式传播。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各媒体之间、新闻产品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格局,报纸新闻中有二维码,可扫描至网站查看详细新闻或视频;网站新闻中有二维码,可扫描至手机版专题……沟通大小屏间的双向互动、相互引流,增强了新闻信息发布、传播、使用等各环节的交互性,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内容共享、形式互通的融合发展。

融合构建媒体“朋友圈”

客户端快,让受众知其然;纸媒深,让受众知其所以然。纸媒时效虽然比不过客户端,但在深度报道上,却更有优势。

当我们大力推进媒体融合时,传统媒体还是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内容为王的根本,用更深、更专业的内容来吸引读者。在此基础上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达到较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范围,“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确立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提升融合新闻生产能力。《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手机网民数量达6.95亿,占比95.1%,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

如果简单粗暴地将纸媒与新媒体技术嫁接,就以为融合大功告成,显然是幼稚的,这只是物理相“加”。真正的相“融”,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这才是媒体融合发展成功的关键。

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传播平台是核心传播资源,他们之于传媒集团,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媒体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引擎作用和主流媒体内容资源优势,针对报、网、端、微的不同特点,加强融媒体内容创新生产,推出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新媒体品牌,提升融合新闻产品的生产能力。

“我若美好,网友自来。”媒体融合的进程中,要不断创新新媒体表达手段,争夺新闻报道中的主动权、主导权,传播正能量,要从可视化到动视化,增加视频和音频内容。

融合,不仅是融合集团内部各个媒体的资源,还在于更大区域、更高眼界的战略融合,构建媒体融合的“朋友圈”。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创新京津冀党报联动方式,联合《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开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时 三地党报同题采访》专栏,每期围绕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等一个主题,开展同题采访,共刊发6期稿件,收到了显著的传播效果。

顶层设计强化人才培养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体特征不同,信息制作流程不同,呈现内容形式不同,传播渠道不同,信息接收终端也不同,这就对采编队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培养更多“全媒化”“复合型”的新型媒体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诸多实践证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用人体制和激励机制,需要顶层设计。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以管理促融合、促发展。

河北日报社此前就制定了《融媒体全员考核办法》,通过考核的指挥棒调动全体编辑记者为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微博、官方微信、河北手机报等新媒体供稿的积极性,提出了每人每月必须为新媒体供稿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媒体从业者要增强自觉意识,激发内生动力,解决好“本领恐慌”,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专注于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尝试更特别、更新颖的叙述角度,适应短、快、新的报道需求,增强与用户间的互动。

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和编辑完成一篇报道后,任务就完成了。而在今天,一篇优质的新闻报道完成后发布到网上,对新闻从业者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在新媒体环境下,一篇新闻报道的传播,即阅读量和转发量等新媒体传播数据都是衡量作品影响力的指标。而这种传播和扩散更需要有专业背景的团队负责运营。

新媒体时代信息过剩,常有人发出“评论员太多,事实不够用”的感叹。媒体从业者要不懈挖掘事实,做有担当的新闻生产者,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报道,在碎阅读时代要给出更完整的信息。

此外,要在浅阅读时代给出更深刻的思想。在这个人人都可以随时发布“新闻”的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正能量,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一员,更要从自己做起,仔细甄别、不信谣、不传谣,主动担当传感器、扬声器,凝聚、传递正能量。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