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刷论坛》正文
聚焦转型新形势 顺应编辑新变化
2017-01-05 08:35:29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面对互联网传播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传统编辑正面临转型。如何强化出版编辑学理论研究、全面提升编辑队伍素质、培养造就编辑名家等问题,摆在了行业面前。日前,中国编辑学会和北京印刷学院联合成立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并举行了编辑学研究高层论坛,探讨了新形势下出版业编辑人才的培养和转型问题。来自行业管理部门领导以及行业专家、学者在这次论坛上的交流与思考,相信会给行业带来启发。

“当前,大多数传统出版机构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时代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有些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还存在编辑理念老化、数字化技术欠缺、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在日前举办的编辑学研究高层论坛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龚莉的一席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当前编辑工作价值作用几何?出版业需要什么样的编辑人才?如何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编辑人才?如何传承传统编辑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编辑学会和北京印刷学院联合成立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的初衷,也是双方举办编辑学研究高层论坛的目的,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纷纷阐述自己观点、看法,以期通过深入交流和持续探讨,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为出版业培养更多复合型编辑人才建言献策,进而提高中国出版业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当前亟需加强编辑学研究

编辑学是研究编辑工作的学问。编辑工作作为新闻出版业的基石,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出版单位市场竞争的核心所在,更是作为个体的编辑和群体编辑队伍素质提升的基础因素所在。出好书、办好报,巩固“高原”、攀登“高峰”,正因为编辑工作至关重要,所以编辑学研究不能缺位。这也决定了在新形势下只有有效加强编辑学研究,编辑工作才能更好更有力地服务和推动行业改革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既要担负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舆论环境的使命,也承担着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职责。因此,中央对做好出版工作高度重视。”在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拥军看来,推动我国出版业繁荣发展,从当前出版业发展的状况看,关键在人才,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的编辑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编辑学的研究也就成了编辑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对此,北京印刷学院校长罗学科认为:“当前编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对编辑出版工作的指导性还很欠缺,编辑学研究队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这些问题既让我们感到了肩上责任的沉重,也让我们看清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在他看来,中国编辑学会和北京印刷学院联合成立编辑学研究中心,目的就是要很好地研究当前编辑学面临的种种问题。的确,作为全国有影响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出版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的指导单位,在编辑学研究方面,北印有着较强的话语权。

从事编辑工作30多年的“老兵”——化学工业出版社总编辑潘正安从出版从业者角度指出,编辑学研究应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研究中心可以通过组建专家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设立编辑学理论研究室及编辑学史料研究室等,通过承担不同的科研任务,在实践中完善编辑学的研究。

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周慧琳对刚刚成立的编辑学研究中心提出了期望,他指出:“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成立后,要努力打造编辑理论、实践、历史基础上的更加完备的编辑学科体系,建设出版层次分明的编辑学教材体系,创设科学严谨的编辑学术体系,从而为出版社培养出优秀的编辑人才。”

出版单位需要什么样的编辑人才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认为,出版业作为“电脑”+“人脑”的创意产业,如果把“电脑”看成是硬件,那么“人脑”则是软件,当前电脑已经普及,影响出版行业发展主要因素则是“人脑”,即人的创造、编辑的创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编辑的创新创造决定着出版市场,进而影响出版业的发展。

可见,作为内容生产和加工的编辑人才在出版业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那么,在出版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媒介形势的急剧变化,使编辑工作从性质、内容、特点、任务到理论、实践,都出现了一系列必须面对的新情况。出版社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编辑人才?

针对上述情况,潘正安说:“当下新技术不断涌现,出版社要实现融合发展,需要编辑人员不断创新,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文字组织能力、专业知识,对书稿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再创作,所以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适应性强的编辑,不但能适应新技术的挑战,还能迅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龚莉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她指出了一个新的现象,当前大多数传统出版机构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一些传统出版企业依然把工作重点放在传统出版内容加工上,没有把数字编辑培养放在应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作为编辑人才的供给源头,一些高校培养的数字编辑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内容轻技术等问题,所以,她认为当前出版业急需一批成熟的数字编辑人才。

“当前世界变化很快,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编辑需要具备的学问是多多益善。”龚莉说,由于出版的业态变化,明显呈现出技术、知识加速更新的发展态势,编辑必须有不断学习业务、充实自己专业知识的内在要求和能力。只有这样,编辑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出版实践。

编辑出版工作,本质上不是一项原创性的活动,它的价值体现,不是直接的、独立的,甚至只是附属性的。“一名优秀的编辑除了要有专业水准、知识储备,还要有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职业精神和不断学习业务的求知精神,要有热爱编辑工作的岗位情怀和职业梦想。”马国仓说道。

综上所述,不同性质的出版社,在当前对编辑也有着不一样的需求。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作为出版社来说,急需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作为出版业从业者,编辑既要有专业知识,能够把每一本书的质量做到极致,又要有很高的服务意识,讲究每一个细节,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

如何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编辑人才

在出版业转型升级之际,内容质量、编辑含量已成为出版业竞争的关键,此时,成立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可谓是恰逢其时,将会为出版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编辑人员。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出版社需求的编辑人才?

“中国编辑学会与北京印刷学院共同成立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立足将编辑学的学术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从而为业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编辑人才。”作为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主任郝振省,在培养编辑人才方面有着深刻地体会,他表示:“研究中心通过组建专家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设立编辑学理论研究室及编辑学史料研究室,以开放的平台吸引优质资源,对一些重大的编辑学术问题进行攻坚或作出新的判断,及时展现研究成果,尽快研究出优秀、合格编辑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培养出更多编辑大家。”

当然,在培养编辑人才方面,学校作为“源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学校和老师切实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融入编辑学的课程设置、老师的教课过程中。

无论加强老师们与出版社的交流,还是组织更多学生到出版单位实习,北印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罗学科说:“首先,北印将加强编辑学的研究、强化专业特色,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将编辑视为爱好,培养学生有更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将利用研究中心平台,打破学术壁垒,以项目为纽带建立‘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工作原则,以编辑出版学为基础、学科交叉和学术融合为手段,在开展编辑学相关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做好高端应用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为提高出版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

周慧琳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视角,对编辑学研究提出了建议,他指出,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应建立起连接各种学术资源和各方研究力量的聚合平台,推动编辑学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媒介融合、人才培养,力争实现让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从“通才”走向“专才”,让教授编辑学的老师从“专家”走向“大家”,让编辑学的课程,从“必须”走向“精修”。

数字化时代怎样传承编辑优良传统

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考察《人民文学》《诗刊》等编辑部时指出,要高度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视野广阔、知识渊博、艺术敏锐、能够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的高水平编辑队伍。要引导文学编辑提高专业素养,丰富生活阅历,深度参与创作,积累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过硬的文字功底,练就一双沙里淘金的文学慧眼。要加大对年轻编辑的培训培养力度,发挥好老编辑的传帮带作用,把文学信念、宝贵经验、优良作风传承下去,使文学事业后继有人。

的确,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传统出版编辑那种能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的优良传统显得难能可贵,这也正是当今出版企业的编辑们需要发扬和传承的。

“今天出版业存在短平快多了、传帮带没了、工匠精神少了的现象。”马国仓在研讨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每一部流传久远、为人称道的“大书”背后都蕴藏着编纂者传奇的编辑生涯、崇高的思想境界、叹服的专业素养、忘我的奉献精神、执着的责任担当。年青一代的编辑人员应该继续传承“大家”的优良职业意识和可敬的职业情怀,将出版业优良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在网络来源的知识信息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下,传统出版编辑一直具有重视内容质量的优良传统,具备基本完善的调查分析、选题组稿、审校把关、复制传播和出版监管的流程环节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此,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说道:“出版从业者在开发数字产品和服务时,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传统出版业优良传统,并依据实际情况,根据新技术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发挥。”

传承传统编辑优良传统的方式有很多种,传帮带也是其中一种。“每年出版社有新员工进入时,社内优秀老编辑将作为‘导师’,指导新员工开展工作,使新员工能快速适应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在老一辈编辑人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出版编辑人才。”龚莉说道。

所以,在编辑人才建设中,无论作为源头的大学对编辑人才培养,还是出版单位在职岗位人才培训,除了提升编辑知识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作为编辑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要通过远学先辈、近学身边,千方百计培养合格编辑,要让好编辑讲好故事,通过现身说法,讲成才经历、心路历程,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编辑职业,实现人生多彩梦想,也成就出版行业。

观点摘编

从编辑学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编辑学是什么”“编辑活动规律是什么”等学术研究中的最根本问题,目前仍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术争论阶段。所以,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成立后,要努力打造编辑理论、实践、历史基础上的更加完备的编辑学科体系,建设出版层次分明的编辑学教材体系,创设科学严谨的编辑学术体系,构建“有理说得清”的编辑话语体系,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使编辑学科的层级得到提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 周慧琳

在编辑学专业成立的30多年时间里,出版单位经历了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企改制的性质变化,出版业也经历了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和数字为王等一系列发展理念的争论,与此相关联,编辑学科的理论建设也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承认编辑在出版单位中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正确看待编辑和编辑学仍然是需要研究和探讨。在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今天,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成立,应总结好出版编辑学的理论、总结好编辑学的办学经验,努力为出版业培养更多优秀的编辑人才。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 张拥军

作为出版人,不能只做別人思想的搬运工,要对出版业、理论界甚至全人类贡献自己的思想。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对编辑学的研究,要树立更加高远的学术追求。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应加强对编辑规律的深入探讨和系统归纳,研究成果能惠及所有编辑人员,推动编辑实践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为出版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编辑人员。另外,研究中心还承载着联通产、学、研、用等相关环节的智库平台的作用,在立足研究工作的同时,应更加面向实践和指导应用。

——人民出版社社长 黄书元

成立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源于编辑出版事业的召唤,源于整个行业对于学术理论的需求。同时,也是顺应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要求,顺应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的总目标。研究中心成立后,已经建立了专家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和编辑学理论研究室及编辑学史料研究室。我们把国内编辑大家、名家聚集起来,建设成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对一些重大的编辑学术问题进行攻坚或作出新的判断,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咨询、著述纂写、史料整理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郝振省

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成立后,将使北京印刷学院在编辑学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将用更加创新、更加开放的理念和思路来开展相应工作。北印将以编辑学研究课题为基本切入点,通过组织参与承办首届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高校部分),组织《编辑学》《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等教材的编写,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与教学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开展全国出版领军人才高端培训、发布编辑学领域行业报告及研究报告等方式,加强和实践一线的紧密联系,从而把编辑学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做精、做深、做扎实。

——北京印刷学院校长 罗学科

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以编辑出版学为基础,学科交叉和学术融合为手段,开展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在创作思路和方法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吸纳和整合各方的相关优势资源,为我国编辑学研究及新闻出版一线输出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方法理念、工作思路、前沿问题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 乔还田

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应打破壁垒、解放思想,实行开放式研究,毕竟研究中心人员数量是有限的,而各个出版单位中有很多经验丰富的编辑人员,研究中心可通过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利用出版行业人才参与研究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从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题目,并可以从产业实际开展研究工作,保证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化学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潘正安

出版业内容质量、编辑含量已成为出版社竞争胜出的关键。出版业的发展呼唤编辑学研究的推进,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可谓是正当其时。研究中心要发挥引领作用、榜样力量,借助中国编辑学会和北京印刷学院的“智力资源”和“专家优势”,对编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前沿课题、热点论题进行调研和整理,做到“整合优势资源,通过跨界联合,实现协同创新”,在专业化、平台化、品牌化和国际化4个维度,推进我国编辑学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 龚莉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