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印刷论坛》正文
传统媒体转型不能转业
2016-10-19 07:55:46  来源:

2006年,桂林日报社作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媒体率先成功策划组织了“重走长征路”大型报道活动,在读者中引起较大轰动;2010年,桂林日报社组织记者远赴非洲肯尼亚与坦桑尼亚,拍摄300万动物大迁徙,将所拍摄的图片汇集成册,出版《狂野非洲》画册。作为一家地市级媒体,桂林日报社如何做到站在创意的风口,把握先机呢?作为一家传统报刊社,《桂林日报》为何有能力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一次次时间、空间跨度极大的活动报道呢?在这些活动的背后,《桂林日报》运营模式有哪些“捷径”可循?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桂林日报社一探究竟。

“策划读者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吸引读者的关注,读者认为自己被媒体关注,自然也会反过来关注媒体。有了关注度,线下组织读者成立读者之家、读者俱乐部等,将读者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把读者资源作为我们最重要的筹码,足以与保险、银行、房地产等商家讨价还价,这不仅能为读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还能扩大商家的销量,最终提升了我们报社的社会影响力,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桂林日报社社长毛登峰向记者说道。

关注读者、贴近读者,将读者变为自己的资源、财源和资本,这是媒体的优势,也是桂林日报社在运营过程中所坚守的奥秘。桂林日报社与太平洋保险的战略合作就很好地能说明这一思路:读者在订阅报纸时,桂林日报社会拿出10元钱为读者买一份人身意外险,一年报纸只需要两三百元,而保费却高达三四万元,这样会使得读者觉得非常划算。读者会感受到报社的诚意,保险公司提高了保险销量,报社扩大了双方的影响力,将报社、读者和保险公司巧妙地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越是在艰难的时刻,越要保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乐观心态。这是桂林日报社在转型融合之路上所遵循的长征精神。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生存处境越来越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桂林日报》没有自乱阵脚,而是一方面深入布局非报业务,进行多元化经营,如投资地产、矿泉水厂等实业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深耕自身主营业务,如与《人民日报》的全媒体项目合作达成协议,未来他们将利用人民日报社的强大资源以付费的形式在全媒体平台共享新闻报道,这也是桂林日报社在媒体融合方面的重要举措。

转型融合是大势所趋,但转型并不等于转业。“如果失去报纸的主体,就失去了媒体的天然属性,刊号是国家发给报社的,如果连这个也保不住,又如何在完全的市场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毛登峰说。

从手机报到“两微一端”,再到时下流行的实时直播。《桂林日报》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尝试,但往往融合模式还未清晰,便有新的新媒体模式开始流行。谈到未来的融合之路,毛登峰认为,桂林日报社会更多地作为一名观望者,看准了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再进行融合。如果一味盲目地紧跟新媒体的步伐,传统媒体的发展则永远落后于新媒体。

新媒体虽然来势汹涌,但其赢利模式和全媒体人才培养始终是桎梏行业发展的天花板。毛登峰说:“今年5月3日,全球首家进行全媒体平台模式的报纸《坦帕论坛报》宣布倒闭,从2010年转型至今不过6年,百年根基就毁于一旦。这说明新媒体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传统媒体要找到自身的长处与发力点,而不是盲目地与新媒体融合。秉承着这一发展理念,桂林日报社在深耕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作为融合的观望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合之路。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