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析报告》正文
按需印刷:打破习惯的商业模式
2018-03-29 01:13:34  来源: 科印网

日前,由原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黎雪主编,联合众从事出版与印刷的专业人员参与写作的《POD互联网时代的按需印刷》出版发行。在阅读这本行业首部研究按需印刷的著作之后,行业专家有所思有所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版印刷企业认识到按需服务的价值,但同时,成本压力及市场需求变化等难题也为按需印刷的发展带来困境。按需印刷是一场持久战,在这样的境遇下,《POD互联网时代的按需印刷》一书应运而生,将多年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探究按需印刷的意义与做法。笔者认为,这种直面现实问题的方式颇具创新力,亦切实感受到按需印刷对转变出版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出版社改变出版模式动力不足

直面现存问题,催促模式顺势而变

《POD互联网时代的按需印刷》全书分为8章,加上《国内常见数字印刷设备一览表》《生产型数字印刷设备认定指标》等颇为实用的附录,20万字主线清晰,层层展开,紧跟时代步伐,敢于直面工作中的现存问题,收集了国内领先的9家按需印刷企业的实例及不少与印刷、出版历史相关联的资料,颇具可读性。

打开本书,开篇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互联网社会更加开放、创新、互动和多元,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为此,因互联网技术而引发的个性需求——产销方式的变化,使经济方式由计划走向市场,走向共享按需。由传统的先生产再消费,演变成先消费规划,再定点、定时、定量生产。这是出版社必须得改变已习惯的商业模式的社会大背景。

全书以“数字锉刀锉平传统业态边界”为主题,对照出版业的传统业态与互联网时代出版业态间的差别,通过分析苹果、亚马逊这些典型案例,总结出版业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得出的结论是:便捷、可更新、规模、可检索、多媒体是信息传播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出版是信息传播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纸质图书要在数字互联网时代激烈的信息竞争中不被抛弃,那就必须得以能够一本起印的数字印刷技术,连续不断地增加重版修订的频率,实现图书内容的快速更新。在纸质图书上印刷二维码,利用智能手机实现纸质图书的VR、AR功能,实现纸质图书的多媒体性。

目标既已明确,关键是要见诸行动,但恰恰因为一些因素,如库存图书依然算作企业资产等原因,出版社在改变出版模式上的动力远逊于印刷企业。在数字印刷大步进入建筑装潢、纺织印染等与纸张并不相关的崭新领域时,最适宜采用数字印刷的图书印刷在国内却演进迟缓。催促国内出版模式的顺势而变应该是出版这本图书的意义所在,目标就是实现出版“零距离”、印刷“零差异”、发行“零库存”、版权“零担忧”。

新书中55%成为绝版并退出流通

关注短版需求,打破固有商业模式

围绕出版社亟须改变现行商业模式的重要意义,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李文在2017年曾列举过一组让人震惊的数据:2016年我国出版物零售总额833亿元,总库存1143亿元,每年出版的新书中55%成为绝版并退出流通。必须指出的是,这是在图书销售市场见好、尚不包含没有列为统计范畴的个体门店库存的数据。这其中无疑也存在有市场需求只因专业面偏窄、要书的对象又找不到所需图书的情况,解决这些困难一定程度上就是数字印刷应该肩负起的责任。

可见,数字印刷在图书、特别是短版图书的按需印刷中有着广泛需求,需要的是丢掉已经颇为合脚的“旧鞋”,打破习惯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互联网也必将改变长期以来出版社以产定销的市场模式,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助推这场出版变革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发展基础,但只有当C2B开始大规模兴起的时候,整个商务的全链路才会彻底地被互联网重构,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个性化需求开始冒头但又未到大规模兴起的时候,改变商业思维模式,把客户驱动看作是整个运营起点,这也是现在出版社必须得思考转变商业模式的原因所在。

看到市场正在出现的变化,敢于踏浪而行的弄潮儿确实存在风险,但也可能意味成功,成为勇敢的先驱者,当然也不排斥因失败而成为先烈的可能,为进步付出代价。无论如何,在新事物已经向出版人招手的时候,知识精英们应该有足够的胆量,审时度势,敢于尝新,在满足文化消费者需求的道路上再向前迈出一大步。

责任编辑: 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