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析报告》正文
未来,怎样的新媒体更吃香
2016-11-11 08:02:4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媒体技术和内容呈现方式正在不断发展,在充满变革和颠覆的时代,在技术不断创新迭代的时代,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浸媒体的呈现中,我们开始重新定义所处的时代以及消费信息的方式。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信息的海洋,而新媒体只不过是游弋其中的鱼儿,或许谁都不知道这片海有多大,但我们需要知道未来有多美。在10月25日新浪网主办的未来媒体峰会上,与会者为我们勾勒出了新媒体在未来媒体发展中的蓝图。

颠覆性新技术或许在憋大招

数字化信息流正在被全新组合和呈现,我们看到这种新的可能性不断出现。而今天的种种介质,都只是这个新媒体生态圈的开始。在放下已知之后去认识未知,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的开端,更多的思考或将带来更多的预见以及未来格局的打造。

“这一年中可以看到,真正颠覆性体验的新技术应用并未出现,也许他们正在新突破的前夜憋着大招。”根据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的介绍,我们似乎又可以洞察到一些变化。近两年,网络直播这类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起,特别是移动直播在2016年的爆发式发展,也逐渐出现了对既往新闻传播方式形成冲击的苗头。这意味着网络直播,特别是移动直播已开始渗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并将在未来影响更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

拥有10年以上媒体经验和近5年创业投资经验的36氪媒体业务总裁冯大刚认为,依附于平台的自媒体价值是受限的。媒体必须带有独立的形态,而基于平台的自媒体,“无论公众号还是头条号,都是把自己的商业形态交给了别人来做。”现在大家手机里,除了四大门户、今日头条,可能还装有独立的垂直领域的客户端,“这些小的独立媒体是有大的发展空间的。”而36氪的发展核心,就是“把信息和服务梳理清楚,信息是信息,服务是服务,我们在信息之外,提供独立服务。”

周晓鹏也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新媒体而言,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向用户提供持续、多样的视频直播内容仍然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工作。因此,新浪将启动“一二三”首批战略合作计划:将与100家媒体、200家机构和300个个人进行首批战略直播合作,对于这些首批战略合作伙伴,将在各种资源上给予支持,来打造各品类垂直的直播IP。

“我预测,未来3年可能会出现相当一部分盈利很不错的新媒体集团公司。”在真格基金合伙人兼首席信息官李剑威看来,未来媒体的移动化和受众时间的碎片化,会催生出以前没有的产品形态。在新媒体领域,对创业者来说,门槛已经越来越高,最初写一篇文字如果有特点,达到10万+是不难的,但现在需要积累足够好的和精准的用户,需要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来突围。整个内容的创作门槛已经慢慢在提高,我们也会看到,爆款的流量和内容逐步地集中,很多领域只有前三名的机会,而对于新的创业者来讲,目标用户的画像变得越来越关键。

投资人更看重成本结构

提及新媒体,近两周发生了几件事,其一是在朋友圈、微博上看到刷屏,知名的报纸《京华时报》或许会停刊。其二是同一时间,微信推出了广告互选平台。“这对大众不是大事件,但对内容创业者来说是关键的里程碑,这意味着在一个重要的新媒体平台上有了一个承接广告的自动化系统。很多人测算过,这可能给‘媒体大号’带来每年上千万的收入。”李剑威说道。

李剑威说,作为投资人,他非常关心不同形态背后意味着什么。首先是成本结构。调研中发现,传统媒体的分发成本、内容制作成本相当高,占内容创作公司收入的70%或者更高,传统的媒体盈利能力是相对有限的。而对于新媒体,比如在微信微博或者视频平台上的原生内容,盈利能力很不错。这得益于传播方式的革命,新媒体的传播效率大大增加,原来的分发、制作成本是成量级地下降。另一方面,新媒体所触达的受众可能是原来的10倍、50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对投资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的成本结构变化,受众扩大很多,这就意味着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新媒体的变现能力会明显优于此前。”

谈及直播价值时,周晓鹏表示,视频直播对用户注意力的吸引不是瞬时的,而是持续的。对于平台和应用来说,持续注意力所带来的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将可直接转换为相应的经济收益。其实,不论是PC还是移动互联网,资讯都是刚需。因此,在泛资讯直播生态建设中,对高品质内容的渴望将愈发强烈。这类平台也将获得更多资本市场的关注。

“当然,我们也很看重团队的格局,不能小富即安。”李剑威强调,一个新媒体公司做到一年盈利几百万或是小几千万见得很多。但很多投资人会关心天花板问题。有一部分创业者,他们有非常远大的目标,且知道现在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时候,他们非常舍得在内容上做投入,也非常愿意获取新的流量,探索新的产品形态,这些创业者可能有机会抢占新媒体的先机。

移动互联网更强调连接

而针对此次峰会的“浸媒体”主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也带来了他的观点,似乎能够从学术界的角度来给“浸媒体”一个直观的描述:“我想,‘浸’既可以表现出用户的体验更加沉浸,也可以代表媒体人更专注、投入。”沈浩也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并且表示技术往往都遮蔽在文化中,只有当技术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技术带来的变化。

“浸媒体,大平台,大数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进一步解释说,未来的传播将不会是以某一种特定的技术为支撑,而一定是一个大平台上的整体运营。谁有互联网的平台,谁有作为主体的用户,谁就有未来。依靠大数据,只有平台才能聚合大数据并进行处理,未来传统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就要向这个方向发展:汇集原生数据,生产自身的用户数据。

在这些内容、技术层面之上,李剑威则从产业角度解答了未来媒体如何满足用户、吸引投资的问题。他认为,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驱动型媒体和一些针对用户深层次需求提供优质内容的“内容型驱动”媒体,都将成为未来行业的超级独角兽。

“最近有一家VR(虚拟现实)公司大量裁员,但是这个方向是对的,随着产业资本的进入,随着脚踏实地资本的增加,VR产业接下来将进入应用推广期和产业发展期。”清华大学教授沈阳表示,微博最大的价值在于每一个人在公共传播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微信最大的价值可以自由地寻找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结社;视频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办电视台;VR可以让每一个人做“白日梦”;无人机让我们具有飞鸟的视角。这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在未来大数据的增长、VR的增长,其走势快于AR(增强现实)和可穿戴设备。

沈阳总结道,整个PC互联网时代,最强调的是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能更加强调的是一种连接关系。但是在未来已经发现,它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大数据、通过智能互联网走出来的科技之路。另一条是通过VR、AR、CR(影像现实)构建出MR(混合现实)互联网。

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信息的海洋,而新媒体只不过是游弋其中的鱼儿,或许谁都不知道这片海有多大,但我们需要知道未来有多美。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