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分析报告》正文
印刷复制业成长背后的喜与忧
2016-09-18 07:58:5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近三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对比剖析

8月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1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8.5%,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其中,印刷复制营业收入为1.2万亿元,虽然在新闻出版产业各类别中仍位居第一,但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却持续下降,2013年到2015年的数据分别为60.8%、58.8%和56.6%。同时,印刷复制行业的增速从2013年的7.1%、2014年的5.8%持续回落至2015年的4.3%。

营业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增长速度持续放缓正是行业转型、结构调整的体现。那么,今年的数据又释放出怎样的信号呢?记者通过横向对比近3年产业分析报告,纵向参考图书、报纸、期刊的数据,对《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印刷复制行业的表现进行分析。

出版物印刷有起有伏 图书出版结构优化 期刊报纸下滑明显

如果说印刷复制行业撑起了新闻出版产业营收的“半边天”,那么,撑起印刷复制行业的无疑是包装装潢印刷,75.55%的所占比重非常稳定。出版物印刷占比略微下降,对从事该项业务的印刷企业来说,对报告中的新闻出版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在纸质出版物中,相对于期刊、报纸来说,图书的总量规模变化是一枝独秀的:总印数86.6亿册(张),增长5.8%;总印张743.2亿,增长5.5%。这是自2014年总印数、总印张分别出现1.5%、1.2%的轻微下滑后的一个稳步回升。而令书刊印刷企业更为安心的是,2015年我国重印图书品种数和总印数分别出现了11.9%和11.8%的大幅增长。图书出版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出版业稳定发展,也能够让书刊印刷企业建立信心。

对于主要承印期刊、报纸的印刷企业来说,日子恐怕愈发艰难。2015年全国出版期刊总印数和总印张分别降低7.0%、8.6%;2015年全国出版报纸总印数和总印张分别降低7.3%、19.1%。相较于2013年、2014年,期刊、报纸总印数和总印张的降幅更加明显。

与此相呼应的是,印刷复制企业所服务的实体市场正逐步被数字化所取代: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面对严峻挑战,报纸出版单位积极探索业务转型,数字出版、动漫等新业态业务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国民阅读率持续提升,数字化阅读增长幅度远高于国民图书阅读率,国民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都提醒书刊印刷企业,不能因为图书市场一时的稳定而盲目乐观。当你所服务的客户纷纷选择走上融合发展之路时,按兵不动就是倒退。

增速放缓效益提升 黑白彩色产量双降 就业人数持续减少

在看到印刷复制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放缓至4.3%的同时,我们看到,利润总额的增速却是7.0%,不仅没有与营业收入的增速同步下滑,还在2014年增长5.0%的基础上有了提升。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利润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或是减员增效、精益生产的结果。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数据。光从就业人数的统计上,我们看到印刷复制业的就业人数的确在逐年减少:2015年直接就业人数达325.7万人,降低了5.2%,这样的降幅与2014年几乎持平。在就业人员持续减少的基础上实现收入与利润的增长,应是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带来的变化。

与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双增长似乎形成“悖论”的还有,2015年全国黑白印刷产量与彩色印刷产量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彩色印刷产量降低了13.1%。在黑白与彩色印刷产量双双降低的情况下,实现收入与利润的增长,由此可以推测,印刷企业在主业之外的转型探索、多元经营,应是动作频频。

上市公司稳健发展 主营业务高度集中 技术创新驱动增长

上市公司的表现是行业持续关注的一个焦点。报告数据显示,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出和利润持续增长,总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在境内外上市的出版传媒公司共计37家,其中印刷公司10家。出版公司和印刷公司高于整体平均流通市值,彰显较大的控盘资金规模。此外,印刷上市公司在股市总市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的占比也比较稳定。

在10家印刷公司中,主业高度集中于各自印刷包装细分业务及相关衍生业务,主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60%以上。此外,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上市印刷公司大多采取收缩战略,营业收入呈现向各自主业集中的趋势。

那么,印刷企业应该如何通过创新、融合获得新发展?在10家印刷公司中,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部分印刷公司,对于技术创新均有布局,让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例如,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投入超过4亿元,增长58.9%,在高分子材料、碳材料、柔性材料,以及裸眼3D、大屏触控、全息显示等新兴显示技术领域已处于前沿地位。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