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籍探奇》正文
如何收藏古籍善本
2016-01-29 08:36:12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现在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现代人早已无暇去研究历史,一般人会选择直接享受美。“古籍与书画杂项不同的是,书画杂项具备更多的是直接观赏性,而古籍则是一种曲折美,必须要知道它的价值、意义乃至版本及传递之后,才能领略其真谛。”韦力解释说,只有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史,你才知道哪些文化哪些书籍才是重要的,在书籍的收藏上才不会走偏。

在收藏古籍上,韦力认为并不是越偏的、越稀罕的就越好,“比如唐代小学生写的一篇小学作业,到今天它依然是小学作业,并不会因为过了一千年而变成了珍宝。”首先要肯定这件作品在历史上是否重要,如果是一个历史性的断环被你所得,“那它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就更高了,所以说,物以稀为贵,首先要具备本身的价值才对。”

破烂的书就一定好?韦力解释说:“这恰恰相反,一部书,品相越好,它的价值就会越高。”但是他认为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要具体到每个东西,要结合历史来看,“比如说这本《华严经》,看起来已经模糊了,很破烂,是什么决定了这本书的重要程度呢?这是因为涉及到了宗教史上一个重要的典故。据记载,这部经是当时的皇帝所赐,失传很久后才在南华寺的废墟中被发现,引起了一定的轰动。”韦力认为,如果一部书与历史记载、历史典故产生一定的关系,就会大大增加书籍的价值,“这就是书籍的历史价值”。  

从书的版本上来看,也有着一定的收藏讲究,“虽然藏的是同一本书,但因为版本的不同,内容上也会有一些删减,正是因为这些文字的不同而在学术价值上就会呈现出不同”,这就要求藏书者去把玩书,去读书,去发现一本书的独特之处。韦力建议藏家:“不要只看一本书的封面就确定这是同一本书,要仔细翻阅。”在古书中极为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古人刻好版之后,会不断刷印,100本卖完了会再印100本,“问题是,在刷印的过程中一些文字资料会有变更,重新刻版后却不在书面上进行标注说明,”韦力解释说,“这就要求藏者在买书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翻看前几页,就认为这是重复的书籍,你需要一页一页地对照,如果不同,这两本书的价值就得另看了。”

在书籍收藏中,时常会看到一些带有版画插图的书籍,韦力认为,带有版画插图的书一般都会贵于不带版画插图的书。“这就是古籍的艺术价值,带版画的书在古代并不太受藏家重视,自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经过郑振铎等一系列的中国人文早期开拓者的提倡,带有版画书的价值开始如日中天地上涨。”他解释说,上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西方的提倡。“在法国,就有专门研究中国古版画的机构。”

对于抄本的收藏,韦力认为一定要界定是否是名家的抄本。“比如赵孟頫的抄本,小部头的要上百万,精品已经达到了上千万。”如果不是名家抄本,价值上就一定会大打折扣吗?“也不是那么绝对,如果这段历史记载比较重要,其他抄本又很少见,这样这本书的价值也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藏书章也是判断一本书价值的关键点,“第一个藏书者是从书最下方的右边,一直向上延伸,然后再到第二页,再从右方往上依次。”韦力认为,从藏书章可以看到一本书的传承过程,“通俗地讲,上面的藏书章越多,它的价值也就越大。”还有一点,他提醒藏家值得注意,“造假藏书章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何辨伪,就需要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从刻工上讲,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格。如果从刻工上看不出端倪,那就要从印泥上进行判断,古代人用的印泥都会很好,不像现在的印泥只是一种化学物。” 

古书毕竟是有限的,现在很多书都是影印的古籍,韦力也对影印本的收藏提出了一些切实的建议,“影印是从影刻转过来的,它从西方的实印技术传过来,是影印的前身,先到的上海宁波一带,所以这一地域的影印本就非常重要”,再往后到了民国年间,产生了很多影印的东西。这个时期,实影印已经大量普及了,他认为藏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刻舟版印本,“石印版可以印1万部才换版,珂罗版只可印300部就得换版,成本高,量少,值得关注”。另外,他认为1949年之后的影印本,要通过几点来进行关注,“第一是限量性,第二是装帧、纸质不同的,第三是有作者特殊批注的”。

怎么淘精品

“顾批、黄跋、毛抄、劳校”被誉为书界四大名品,韦力认为,只要有这几点出现于藏书中,就一定是古书中的精品,他拿出“黄跋”作举例,“黄丕烈是一个大藏家,只要是带有他题跋的书籍,一定是国家一级文物。”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这个老头写的几个字呢?韦力解释说:“以前对古书都是从学术的角度上来进行研究,都是一些研究性的文字,只有他不同于寻常,他把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都题在书上,比如他题记‘今天天气很好、我今天去了哪里,’之类的生活体验,”他的这种情趣性跋语到晚清、民国时候得到了大力肯定,就算是一本破书,只要是有了他的题跋也会身价百倍,“所以劝大家多看下他的字体,认识他不同时期的写法,但凡碰到这样的东西,借钱也要买。”同样,韦力建议藏家也要牢记其他三家的特色,“这些都是公认的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有着彩绘本的书籍,韦力认为一定是值得关注的。“彩绘本在元代就有,但是内容里有彩绘本的书籍是很少的”,稀少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这是一本有着彩绘的书籍,彩绘的内容应该是中国的青绿山水,虽然在明之前一千年就有了青绿山水,但是明代的书中有青绿山水的绘本却非常少,”韦力大胆地提出,“简而言之一句话,凡是带有彩绘插图的明代书籍一律价值很高。”这部书1941年的时候曾出现在上海,当时郑振铎还为此发表过一篇文章。“随之消失过一段时间,后来才得知被叶公超给买去了,”这本书的市场价值和认可度较高是毋庸置疑的,“应该是600多万人民币,如果是同样一本明代没有绘图插本的书,价格也就只在10万人民币左右,差距非常大。”韦力解释说。 

从历史的不同时期来判断哪些是精品点,韦力也有着详细的解释,中国的刻本在晚唐及中唐都有,但真正大量产生还是从宋代开始的。“所以说宋版书成了重点追求,宋之后是元,元代官刻的书很少,所以价值高”。对于明朝的书,韦力建议藏家应多加注意这三个阶段:“首先是明洪熙的书,只要见到就必须收,这是极少的;另外,永乐皇帝曾下令把建文的东西全部销毁,明建文时期能够留下来的书非常少,所以这个时期的书比普通的明版书要价值高很多,有的甚至能够达到元刻本的市场价位;第三是要注意泰昌时期的书,泰昌皇帝在位仅四个月,这个时间段的书也比较少。”到了清朝后,韦力建议多关注清早期的东西,“比如清朝弘光时期”。

怎么买?在哪买?

收藏书籍与收藏其他东西一样,韦力建议藏家要板着一个体系往下走,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会更大地提升自己的收藏乐趣。“我劝大家找到一个兴趣点,找到历史上的一个脉络,沿着这个脉络,持之以恒,时间长了必有所成。”韦力说。

“如果有钱就尽量买价值大的书,”韦力解释说,在历史上越有名的书,它今后的市场价值就会越大,“品牌就是名气,建议买一些有过著名藏家收藏过的古书。”他认为藏家要“够着买,假如你手里只有10万块钱,但是看上的那个15万,借钱也要买”。

在买书的渠道上,韦力认为一般有三个:“第一是古籍书店,但是现在有古书的书店已经比较少了。第二是私人间的买卖,这是之前古书流通的重要通道。如今随着市场发展的完善,藏书爱好者主要还是通过古籍拍卖会来买古书。”1994年秋天,中国嘉德举行了中国第一场古籍善本的拍卖,自此以后的十几年,古籍拍卖已经绝对地成为中国古籍善本流通的重要渠道。“很短,但是发展很快。”

从最初的两家拍卖行到如今的40家,韦力提到,之前他也认为到拍卖行买古书会太贵,后来才纠正了这个认识。“我已经在拍卖上买了快20年的书了。理论上讲,拍卖行是个公正的机构,是个中间商,他要在买家和卖家间获取利润,所以拍卖行去杀价比你自己去杀价要有效得多,他们会压到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在一个拍场上遇到了识货的同行,争了起来,价格高是正常的事情,“但也有可能,场子里没人与你争,10万的书,5万就买到了,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拍场吸引人的地方,是买书之外的刺激。”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