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籍探奇》正文
一个善“发明”的古籍校对
2015-04-14 08:10:0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细节着眼:请想清楚干这行是为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那转身吧。这个行当,辛苦得很,要负的责任很大。但作为回报的“孔方兄”,并不是特别多。

处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的交叉点,一位天天与古汉语打交道的校对偏偏喜欢有点创新,搞点“小发明”。

古籍校对,一个在外人看来枯燥无比的工作,却被她认为是“很好玩”的一个过程,甘之如饴。

她叫李晓霞,是一名古籍校对,中华书局古籍出版中心编校部主管。

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将校对视为出版社的核心资产之一,而一名合格的古籍校对比大熊猫还珍贵。李晓霞便是“大熊猫”之一。

在一些繁体字文稿中,往往会夹杂着一些简化字,校对要把这些简化字一个个挑出来很费力。李晓霞对排版软件所“认识”的汉字内码扩展规范中的字进行了分类分析,按照实际需求,制作出简化字、一级异体字等对应字表。这样,利用计算机字处理程序,可以快速提取出繁体字文稿中的简化字、不规范字、异体字等。利用这个程序一篇100万字的繁体字文稿,可以在几秒钟内检索出其中隐藏的简化字。

对于这个让《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钦佩的“小发明”,李晓霞却说:“不值得一提,我是因为‘懒惰’,不愿做重复劳动,所以才搞了这个小工具。”

入行15年,李晓霞的经验是:质量必从勤苦得,校对须读“五车”书。“这‘五车’,我个人总结是,除‘小学、目录、版本、校勘’四车外,计算机数据处理及制版软件的使用,也要占一车。”

正是这样的认识,让她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若选择了做古籍校对,那你这一生都不会寂寞,皓首之日,你会发现,你半生所学,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这是李晓霞的工作态度。

在一次拓片书稿的校对中,她遇到这样一句话:“天授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年六十二岁。二月十日葬。”按照一般人理解和校对直觉,从十二月到二月是跨年份的,那么“二月十日葬”应改为“天授四年二月十日葬”。

在一校时,李晓霞也是这么按“一般理解”认为的,但多年经验的直觉一直让她心里存有疑虑:“为什么原稿中没有标明是天授四年呢?”因为一般来说,拓片都是本朝人写本朝事,时间不会错的;另外,此事发生的时间是武周时期,那是一个制度创新的时代。

不甘心的李晓霞去查阅各种唐代史料,终于,从《旧唐书》和《全唐文》中她找到了答案:武则天称帝后,“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改旧正月为一月”。也就是说,原文表达完全没有问题。

在找到答案后,李晓霞松了一口气,多亏查了资料,否则就“露怯”了。

“入行15年,我最大的变化是:胆子由‘肥’变‘瘦’了。”李晓霞说,做古籍校对的时间越长,经验其实变得越来越多,但却越发谨慎了。

“很多新人往往犯的错误是‘无所知而无所畏’,所以想干好这行必须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去钻研。”李晓霞对古籍校对的要求是:“是非问题不能两可。不但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所以所以然。”

现在的李晓霞,特别希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加入中华书局古籍校对这个行业,因为这是保证古籍出版质量的长远之策。但李晓霞也对有志于此的年轻人说:“请想清楚干这行是为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那转身吧。这个行当,辛苦得很,要负的责任很大。但作为回报的‘孔方兄’,并不是特别多。”

 

责任编辑: 姚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