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发展文化艺术复制市场,核心三问
2013-04-01 10:00:35  来源: 慧聪印刷网

发展文化艺术复制市场,核心三问

将古老而珍贵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进行复制供后人赏鉴,将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进行复制让名画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都是借着现代印刷手段对艺术品进行复制的典范,不仅如此,2009年11月17日,采用高仿真技术印刷复制的宋代画家赵昌名画《写生蛱蝶图》,还作为“国礼”送给了首次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艺术品复制,一个崭新的市场领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2013年3月26日,中国文化艺术复制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更标志着艺术品复制从零散的企业行为,开始登堂入室,正在成为一个有规模、有组织、有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不过,关于艺术品复制,业界却有着不同的声音。

艺术品复制为谁服务

中国文化艺术复制产业联盟最积极的倡导者是高英凯先生,他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文化艺术品复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因此,中国文化艺术复制产业联盟目前的主导力量是从事书画复制的企业,或者说是印刷企业。所以目前成立的联盟,并未能涵盖文化艺术复制的所有领域,这应该算是一个遗憾或称缺陷。

任何一个产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市场问题。那么,对于艺术品复制来说,自己的客户又包括哪些人群呢?此前几次参加相关的讨论,很多从事艺术品复制的朋友都在强调,艺术品的原作是原来收藏的,平常老百姓买不起真品,所以可以买个复制品自己欣赏。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想法有点“天真”了。

那些真正的文人雅士,即便买不起字画真品,也绝不会花钱买个复制品。在文人雅士的心中,复制品基本等同于“赝品”,真品与复制品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他们根本不屑于购买复制品,更不用说收藏复制品了。那么真如行业朋友说的,是一些寻常百姓买吗?这个情况貌似也不多,因为即便是复制品,价格也是不菲。对于一般的平头百姓来说,花数千甚至上万去买个复制品回来,同样是不现实的。或许,真正愿意掏钱购买的,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且口袋里有钱的“暴发户”。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注定不可能太宽广。

艺术品复制现在另外一种用途是作为礼品用于馈赠。不过这种礼品很难出现在个人消费市场,只有在企业间馈赠或者公务馈赠时,就像是故宫博物院赠送给奥巴马的《写生蛱蝶图》。只是这个市场同样容量不大,无法支撑一个产业。

在中国文化艺术复制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版画家聂昌硕先生直言:“现在的艺术品复制是中间热两头凉,印刷企业很积极,但是画家、书法家不积极,市场反应也不积极。”他的观点很犀利也直戳艺术品复制的痛处。

如他所言,现在不仅仅是消费者不太买单,就是艺术品的持有人对于艺术品复制也不是那么认可。

事实上,现在市场上见到最多的是古画、古字的复制品;当代书画家的作品除了作者本人要求少量复制以外,再有就是个别企事业单位对于书画家馈赠给企业的书画作品进行复制,但仅凭这些无法形成市场。

聂昌硕先生认为,现在艺术品复制产业能够看到的真正市场是装修装潢领域。他的观点也得到了高英凯先生的赞同。据高英凯先生介绍,此前就有不少新建的星级酒店提出,要大量采购复制的艺术品用于酒店的装潢。

让复制的艺术品以装饰的形式出现,既符合市场规律,也有现实的需求。但是,做这行就不能再寄望能够获得高额利润,需要选择从事艺术品复制的企业“自降身段”。

艺术品复制的质量标准究竟是什么

进行艺术品复制,追求的应该是和原作100%的相似度,这就是所谓的高仿真复制。不同的复制方式能够获得的复制效果是不一样的。

北京的圣彩虹是一家从事古画复制的企业,该公司与文物出版社、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联合复制的《中国历代法书精品大观》,曾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评定为“下真迹一等”,也就是说已经与原作高度吻合。据悉,圣彩虹采用的是现代喷墨技术进行复制。

天可嘉语(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隋其昌先生介绍其复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也反复强调与原作非常像,据了解,这也是采用数码技术进行复制的。

此前,笔者曾经参观过雅昌集团北京公司,由雅昌复制的一些名人字画,包括中国画和油画,也与原作几无二致,但其复制的方法则要丰富得多,有数码技术也有胶印技术,而其油画的复制还需要进行手工操作。

不过如以和真迹100%一致作为标准,那么即便被评定为“下真迹一等”的圣彩虹的复制品,也达不到100%。而《圆明园四十景图》究竟与原作有多大差距就更无从知晓了,现在得到的信息只是隋老先生有点“自卖自夸”的表述,而不是一种标准的评判。

什么是可以获得大家认可的艺术品复制标准呢?什么样的复制品堪称优秀?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做出评判。

此外,目前用于书画复制的工艺,除了上面提到的数码喷墨技术,还包括珂罗版、木刻水印、丝网印刷等,甚至包括照片冲洗,也是复制技术的一种。但是社会上对于不同的复制的认可程度却不一致,也无法沿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评判。

而在拍卖市场上,同一底版的一批照片,无论数量多少都被视为真迹;艺术分支之一的版画,也是无论数量多少均被视为真迹;而木刻水印、珂罗版和其他方式复制的作品,却只能称之为“产品”,不入收藏和拍卖的法眼。就像《中国历代法书精品大观》和《圆明园四十景图》这样产品,只能通过商店、网络售卖,无法进入拍卖市场。

标准的缺失,未来将成为阻碍文化艺术复制产业发展壮大的“绊脚石”。

艺术品复制的定价规则是什么

在中国文化艺术复制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聂昌硕先生谈到市场时也有点无奈。聂先生自己也利用计算机从事版画创作,但是他自己也在进行作品售卖时遇到了尴尬。“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手工绘制的画作水平很烂,可画廊愿意卖;我很认真地创作的作品,人家一看是打印的,直接拒绝了,不收。收也可以,30元一张。”

聂先生的介绍反映出了市场的选择。在这里以版画为例,目前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版画形式,有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瓷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等,这些传统的版画制作方法均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但是,目前国外出现、国内逐渐冒头的“数码版画”,却并不为人们所认可,人们更多只是把这当成一种打印出来的印刷品,而不是艺术真品。

对于艺术品的复制品,市场和消费者也有自己的心理底价。如果一件书画原作的价格是100万元,你去做它的复制品,那从价值上说最多值1万元;你复制1000张,每张的附加值也就只有10元钱。10元再加上你的成本,这就是复制品的定价。当然,这种算法并不科学,只是一个模糊的例证,但这的确是大众心理的合理价位。说到底,就是复制品的价格绝对不可能等同于真迹,而且差距应该是非常大的。

不过从事艺术品复制的印刷行业同仁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非常努力了,复制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由此需要有更好的回报。以《中国历代法书精品大观》为例,全100卷的标价高达28万元,即便是网上购买,也需要16.5万元。而天可嘉语制作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长卷,售价也高达20000余元。

从收藏角度看,真迹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远远超过“艺术品的复制品”。即便这些都是高仿真复制的典范,即便你做得再逼真,它也只是复制的产品,而非艺术品,充其量只是工艺品。高企的定价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价位,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价格过高无法承受;对于真正有钱人来说,十几万足够买个过得去的真迹了。而

影响复制品价格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复制品数量的不可预见性。艺术品复制就是在复制,虽然很多企业信誓旦旦地表示,限量复制***件,但是真实情况谁也无法了解,谁也无法保证如果这种复制品卖火了,企业会不会照方抓药再复制一批。在企业诚信度远谈不上高、版权意识相对薄弱的国内市场,单凭企业的口说是无法打动消费者的。

其实在艺术品复制成为产业之前,市场对于复制品已经有了合理的价格定位,比如荣宝斋的木刻水印画,比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这就是复制品的合理价格,不以其是否冠以“艺术品复制”、文化创意产业而改变。

在这里,也希望从事艺术品复制的印刷企业,能够重新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放弃虚高的定价原则,回顾理性。很多时候,气泡吹得越大,破灭之后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失落也会越大。艺术品复制的光环再炫目,从事的也只是匠人的工作,不是艺术创作本身。

中国文化艺术复制产业联盟成立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仅是有助于规范和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让人们对这个产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在这里,真心祝愿中国文化艺术复制产业联盟的成立,能够将艺术品复制这个产业带入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的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 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