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画家的画作珍贵,因为都是出其之手,殊不知还有一种高仿印刷技术,可以把画家的画作印制成大量的高仿印刷品,其逼真程度,平常之人很难辨别的出来,这也成了画家和印刷商赚钱的一个工具了,但是这种印刷品竟然还能进入拍卖场,为此张雄画廊(www.zxart.cn) 做了一次调查。
9月末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的一位李姓闻名画家曾对记者诉苦,他最近常被一些艺术品印刷商包抄,议题只有一个,想购买其画作的版权,进行有限高仿印刷。李姓画家一开始并不明白印刷商所欲作甚。在他想来,印刷品究竟是印刷品,会有人不买真迹而买印刷品?这里面能产生什么利益呢?后来他才知道,事情远非那么简朴。
不可否认的是,已故名家吴冠中和一家艺术机构合作推出“丝网版画”之举,让良多画家第一次惊奇地了解到,高仿字画印刷品也能赚大钱。吴冠中所谓的“丝网版画”就是用尖端印刷技术对真迹进行一比一有限的复制,然后由画家本人在这些限量品上签上名字,进行高价销售。跟着吴老的去世,这些印刷品身价也节节攀高。今年5月,一张吴老名作《交河故城》的高仿,售价已高达15万元,远远超过了普通画家的真迹。
印刷商们追着那位李姓名家谈高仿印刷品版权,说到底就是想走一条“吴冠中道路”。据记者观察,现在印刷商正在对名家的名作展开一场版权争夺战。他们对名家采取“盯人策略”,一幅画一幅画地谈,而一张真迹的复制版权费一般是给画家两张高仿印刷品。
据透露,再高真个印刷技术,一张画的高仿印刷本钱也只有几千元,但签了名转手出售就可卖数万元,几乎是十几倍的利润,所以画家和印刷商都很乐于做此事。
字画高仿自古有之,好比荣宝斋的“木板水印”和日本二玄社的摄影制版技术都很有名。但是到了现在,高仿俨然已完全可用高科技印刷喷墨技术完成。那位李姓画家告诉记者,为了追求极高精度,他的一幅不大的画作,经扫描入电脑制成的文件大小就有12G。真迹几乎所有的细节都会被一网打尽。
高仿字画印刷品毕竟有多真假难辨?对此,业内一直流传着一件趣事:一位德高望重的美术馆长也参加了“高仿事业”,一次,有人将他的一幅真迹和相应的高仿拿给他辨认,他竟也难辨真伪,认定那幅高仿为真迹。
据了解,高仿品多仿中国水墨画,由于是喷墨到宣纸上,而且所有细节均被兼顾到,所以才会有真假难辨的效果。有一位朴重的业内人士曾和记者开玩笑说,他看到吴冠中的那些“丝版印刷”,就真想把吴老的签名擦掉,由于擦掉后,那画最少在一般人看来就和真迹没什么两样了——也就是说,骗骗珍藏界新手是绰绰有余的。
那位要擦掉签名的业内人士只是开开玩笑,他不可能这样做,但有人真的这样做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高仿印刷品也不例外,当这些复制品给画家带来金钱,也知足了买不起真迹的兴趣者的赏识欲求时,已有别有专心的人将高仿注入艺术品市场,以假认真,把这趟浑水搅得更浑。
从事珍藏20多年,见多了世面的北京资深藏家郝惊雷不久前就意外“打眼”。在嘉德春拍中,他以价款加佣金20余万拍得王文治行书书卷、方士庶沧海秋波图、顾文渊和蔡远等合作的10开山水画册。后来却发现竟是仅值几千元的高仿印刷品。郝惊雷最近将嘉德告上法庭,但仍旧为此生气难平。 既然几千元的高仿,可以当几十万上百万的真迹卖,已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感觉到字画高仿印刷业暗含的巨大危险。“固然协议上都写明有限印刷的张数,但是假如等画家去世,印刷商偷偷加印几张,认真迹卖,也很难有人发现。”一位资深艺术市场评论人士告诉记者。
所以说,艺术品市场的不规范,直接导致了书画收藏鱼龙混杂,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张雄画廊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艺术品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艺术品市场,打击高仿印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