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一把手”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执行者,常处于“热运行”的工作常态,任务密集、节奏紧张,易陷入“忙而盲”的被动局面。与之相对,“冷思考”则强调从繁杂事务中主动抽离,以系统性、战略性的视角进行复盘、分析与谋划,是实现工作提质增效的必要理性过程。可以说,“冷思考”作为破解“热运行”困局的关键路径,不仅有助于基层“一把手”实现从事务应对者向战略谋划者的角色跃升,更在深层次上推动其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进阶,从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续而坚实的理性力量。
一、“热运行”之困:事务主义的忙碌与盲区
基层“一把手”的“热运行”状态,是基层治理任务繁重、矛盾交织与责任压实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现实反映。他们如高速运转的“陀螺”,被事务性工作持续驱动,虽在短期内可维持执行效率,却长期受困于思维、经验与应对方式的三重局限,形成制约工作提质增效的隐性瓶颈。
(一)思维的碎片化
在“热运行”模式下,基层“一把手”的工作被不断切分为多项即时任务,常以“逐个应对”方式处理。这种高度碎片化的工作节奏,导致思维难以形成连续、完整的逻辑链条,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局限,弱化对整体工作的系统性把握。例如,在汛期抗洪抢险的同时,还需统筹乡村振兴与项目推进等任务,终日被事务裹挟,难以抽身思考诸如“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如何协同”等深层议题。长期如此,思维易困于“事务迷宫”,甚至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循环。
(二)经验的感性化
基层“一把手”在长期实践中,往往积累了大量本土化、情境化的经验,如通过综合调解化解矛盾,或借助现场督办推动项目。这类经验虽在局部和短期内有效,但因缺乏系统性提炼与理论升华,难以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范式。此类经验呈现“感性化”倾向,如同零散的零件,无法整合为标准化的运作体系,从而阻碍基层治理方法的迭代与创新。
(三)应对的被动化
“热运行”模式强调对问题的即时响应,致使基层“一把手”逐渐趋向“救火队长”角色,疲于应对已发生的问题,而疏于对潜在风险的预判与战略布局的主动谋划。此种被动应对方式,使工作长期处于“追赶问题”的状态,既难以把握发展主动权,也无法为区域长远发展构建清晰的战略路径。
二、“冷思考”之解:从战略盲区到治理破局的良方
“冷思考”旨在弥补“热运行”的思维局限,推动基层“一把手”从事务执行者向战略谋划者转型。它强调从日常事务中适度抽离,以系统视角对实践进行复盘、对问题进行诊断、对路径进行谋划,而理论思维正是实现“冷思考”的认知基础与方法支撑。
(一)“冷思考”是对实践的复盘:实现从“做过”到“悟透”的蜕变
基层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执行,更在于从经验中提炼认知。“冷思考”通过对碎片化工作的系统梳理,将分散的任务串联为完整的实践链条,从而挖掘其背后的逻辑与规律,推动感性经验向理性认知跃升,实现从“执行过”到“悟透彻”的质变。
(二)“冷思考”是对问题的诊断:实现从“应对”到“谋划”的转向
在“热运行”中,问题应对往往流于表象。“冷思考”则强调以研究者的姿态,对问题根源进行深度剖析,识别其系统成因,推动治理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设计,形成根本性、结构化的解决方案。
(三)“冷思考”是对战略的谋划:实现从“战术”到“战略”的跃升
基层治理不仅需要解决当下问题,更需布局长远发展。“冷思考”借助对现状的系统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研判,帮助主体厘清发展方向,制定可持续的战略路径,从而跳出战术层面的被动执行,实现向战略谋划者的角色转型。
三、知行合一之道:让“冷思考”成为行动自觉
对基层“一把手”而言,实现从“热运行”到“冷思考”的常态切换,需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方法论。这依赖于习惯层面的“强制冷却”、机制层面的“专题深研”与思维层面的“认知转换”,使理论思维真正融入决策过程,成为引领行动的自觉框架,而非被动响应的临时工具。
(一)养成“强制冷却”的习惯:为“冷静思考”预留“专属时间”
思考不应让位于事务性忙碌。实现“冷思考”的首要前提,是在紧凑日程中为其设立不受干扰的固定时段。例如,可推行“思考日”机制,每月设定专注时段,系统开展反思与前瞻规划,为战略决策预留必要的认知空间。
(二)建立“专题深研”的机制:让“理论思维”聚焦“核心问题”
基层问题错综复杂,思考需避免泛化。应建立“专题深研”机制,围绕重点、难点类议题展开持续研究。通过确立专题、深入调研获取一手材料、结合实践检验思路等环节,实现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把握的认知深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路径。
(三)掌握“思维转换”的方法:实现从“叙述”到“论述”的升级
理论思维的核心在于超越事实陈述,走向问题本质的解析与建构。基层“一把手”需推动思维从现象描述转向系统分析,注重挖掘成因、提炼方法、构建逻辑,完成从“知道是什么”到“理解为什么”的认知跃升,形成具备解释力与指导性的实践论述。
“热运行”与“冷思考”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核心辩证关系。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推动二者实现可持续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是提升治理韧性与发展潜力的关键。这要求基层“一把手”不仅要成为沉着的“实践家”,更要成长为富有远见的“战略家”。唯有在实践与思考的持续迭代中,才能锻造出兼具执行力度、思维深度与战略远见的新时代治理骨干,从而扎实有力地驱动地区发展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征程。(王东伟 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党委书记)

Copyright © 2000-2020 xhsy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1759